齊智慧
[摘要] 目的 探討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診治。方法 選取該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間收治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31例為觀察組,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老年人31例為對照組,用MRI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側腦室體積,對比2010—2011年側腦室變化情況。結果 65歲以上的患者較65歲以下的患者比例顯著升高(P<0.01),性別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臨床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均低于23分,其中重度癡呆占多數;超1/4的患者具有家族陽性史;2年內觀察組患者左側、右側和雙側側腦室體積明顯大于正常組(P<0.01);觀察組患者側腦室體積隨時間的推移呈明顯遞增趨勢。結論 該病的早期診治仍為臨床工作的重點,基因診斷和治療可能具有較好的效果,各側側腦室體積動態變化情況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學表現之一,可用于臨床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b)-000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3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m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31 cases of elderly people underwent healthy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MRI was used to detect lateral ventricular volum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lateral ventricle changes between 2010 and 2011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over 65 years with the dis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below the age of 65 (P<0.01),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of male patients and female patien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memory deterioration; MMSE scores were lower than 23 points, severe dementia were in the majority; over 1/4 patients with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During the two years, the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the right ventricular volume and bilateral ventricle volum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igg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lateral ventricle volum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time. Conclus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still the focus of clinical work. Gene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may have a better effect. Changes of ventricular volume in each side may be the performance of image features, and can be use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sease severity.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統計研究表明[1],我國該病患者數已超過450萬人,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同時給社會醫療經濟也醫療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探討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診治,該次研究旨在通過對2010年1月—2012年1月間該院收治的31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為臨床該病的診治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神經內科門診隨診及住院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31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7.29±7.25)歲。病程0.6~10年,平均病程(2.54±1.75)年。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老年人3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19例、女12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6.12±5.73)歲。
1.2 診斷標準
依據卒中-老年性癡呆和相關疾病學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①發病年齡40~85歲,多為60歲以后;②臨床確診為癡呆;③進行性加重智能障礙;④伴有行為、精神異常,無意識障礙;⑤大于兩種的認知功能障礙;⑥排除可引起認知功能和進行性記憶障礙腦病。
1.3 研究方法
1.3.1 資料收集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的病史進行收集,其中包括病程、臨床癥狀、家族史、既往病史等;同時進行全面體檢,主要檢查神經系統;進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該量表共分為11項,包括時間、地點定向,即刻記憶,語言、閱讀理解,物體命名等,總分30分。癡呆評判標準為:17~23分為輕度癡呆;14~16分為中度癡呆;≤13分為重度癡呆。
1.3.2 側腦室變化檢查方法 MRI掃描儀:1.5T超導型MRI掃描儀(NOVUS,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掃描序列:T2WI。掃描參數:SE2D1/90:MF:1.32,TR:450.0 ms, TE:12.0 ms, TA:01:18,BW:130.0 ms, SL:4.0, FOV(視野):172×250,矩陣:352×512, Sag>Cor(-8.0)。
MRI測量:聯合間徑選取前聯合后緣中點到后聯合前緣中點之間的連線,經過聯合間徑原點做3個基準平面,進而可構成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其中矢狀位可對患者腦室的解剖學輪廓進行觀察,軸位可對腦室的邊界進行確認。利用圖像處理工作站對本次研究患者橫斷面每一層的兩側腦室的范圍進行勾勒,得到相對應的面積;對每一層的面積進行逐層相加,再與層厚相乘,可得到每側腦室的體積。
對兩組患者連續隨訪2年,計算每年側腦室的遞增率,計算方法具體如下:每年均應用相同方法對同一患者的側腦室體積進行測量,之后用第2年體積減去前1年體積,得到的差值與前一年的體積相除及可得到患者每年的側腦室遞增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入選患者中,65歲以下11例(35.48%),65歲以上20例(64.52%),統計學分析顯示,65歲以上的患者較65歲以下的患者比例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性別方面:男18例(58.06%)、女13例(41.94%),性別構成比(男/女)1.38。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中糖尿病4例、高血壓4例、眩暈綜合癥3例、高血脂、心絞痛、甲狀腺功能亢進各為1例。該病家族史為陽性史10例(32.26%),余下的均為家族陰性史。
2.2 觀察組患者臨床表現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
觀察組31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其中記憶力下降28例(90.32%);視空間障礙9例(29.03%);思維障礙、性格改變各5例(16.13%);語音障礙4例(12.90%)。觀察組患者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在0~23分之間,平均(15.31±6.95)分,其中輕度、中度、重度癡呆分別為7例、3例、9例;評分<16分的患者,占51.61%。
2.3 側腦室變化檢查
觀察組患者2010年及2011年側腦室體積(LV、RV及TV)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內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2011年側腦室體積明顯高于2010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統計顯示[2],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癡呆的發病率為0.35%~5.30%,主要的亞型為阿爾茨海默病,約占70%。該次研究顯示,高于65歲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低于65歲的患者,可見阿爾茨海默病隨著年齡的上升,發病率逐漸增加。相關研究顯示[3-4],該病的發病患者中性別有明顯差異,性別構成比(男/女)2.15~2.95之間,和該次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該次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主要為精神、認知、感情 、行為運動、認知、思維等方面的障礙。研究顯示[5],該病患者中83%有神經精神癥狀,60%同時具有兩種癥狀,42%有大于3種癥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抑郁(35%)、情感冷漠(31%)、攻擊(29%)。本次研究表,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出現精神癥狀的患者數約占30%左右,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與入選患者病程進展和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
該次研究中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均低于23分,均符合癡呆標準,其中重度癡呆(評分≤13分)占多數,可見患者來該院就診時病情發展已經較為嚴重,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嚴重影響了該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該病的早期診斷、治療顯得格外重要[6]。
該次研究中,超過1/4的患者具有家族陽性史,目前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阿爾茨海默病的易感基因,其中早老素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等研究已經相當深入,為該病進一步基因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7]。
該次研究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側腦室體積隨時間的變化不斷增大,提示患者腦實質隨時間的推移呈萎縮趨勢,該結果同王東青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以看出隨著病程的延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這可為臨床上判定該病的嚴重程度及治療預后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韋道明,朱雪紅.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精神癥狀的識別與治療[J].中外醫療,2013,32(9):179-180.
[2] 周巍.伴發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列腺手術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7):153.
[3] 馮麗君,張楠,程焱,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精神行為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5):334-338.
[4] 李長征,王慧,呂蔚然,等.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8):767-769.
[5] 蘇燕,何粵紅,李超,等.阿爾茨海默病β淀粉樣蛋白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3):32-33.
[6] 林盛.阿爾茨海默病68例藥物治療效果及發病機制探討[J].當代醫學,2012(33):10-11.
[7] Villarroya-Pastor MT. Profil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women[J]. RevNeurol, 2013,32(12):1178-1181.
[8] 王冬青,李月峰,羅一烽,等.首發抑郁癥患者敏感腦結構的磁共振質子波譜分析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9(2):1.
(收稿日期:2014-01-05)
1.2 診斷標準
依據卒中-老年性癡呆和相關疾病學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①發病年齡40~85歲,多為60歲以后;②臨床確診為癡呆;③進行性加重智能障礙;④伴有行為、精神異常,無意識障礙;⑤大于兩種的認知功能障礙;⑥排除可引起認知功能和進行性記憶障礙腦病。
1.3 研究方法
1.3.1 資料收集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的病史進行收集,其中包括病程、臨床癥狀、家族史、既往病史等;同時進行全面體檢,主要檢查神經系統;進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該量表共分為11項,包括時間、地點定向,即刻記憶,語言、閱讀理解,物體命名等,總分30分。癡呆評判標準為:17~23分為輕度癡呆;14~16分為中度癡呆;≤13分為重度癡呆。
1.3.2 側腦室變化檢查方法 MRI掃描儀:1.5T超導型MRI掃描儀(NOVUS,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掃描序列:T2WI。掃描參數:SE2D1/90:MF:1.32,TR:450.0 ms, TE:12.0 ms, TA:01:18,BW:130.0 ms, SL:4.0, FOV(視野):172×250,矩陣:352×512, Sag>Cor(-8.0)。
MRI測量:聯合間徑選取前聯合后緣中點到后聯合前緣中點之間的連線,經過聯合間徑原點做3個基準平面,進而可構成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其中矢狀位可對患者腦室的解剖學輪廓進行觀察,軸位可對腦室的邊界進行確認。利用圖像處理工作站對本次研究患者橫斷面每一層的兩側腦室的范圍進行勾勒,得到相對應的面積;對每一層的面積進行逐層相加,再與層厚相乘,可得到每側腦室的體積。
對兩組患者連續隨訪2年,計算每年側腦室的遞增率,計算方法具體如下:每年均應用相同方法對同一患者的側腦室體積進行測量,之后用第2年體積減去前1年體積,得到的差值與前一年的體積相除及可得到患者每年的側腦室遞增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入選患者中,65歲以下11例(35.48%),65歲以上20例(64.52%),統計學分析顯示,65歲以上的患者較65歲以下的患者比例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性別方面:男18例(58.06%)、女13例(41.94%),性別構成比(男/女)1.38。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中糖尿病4例、高血壓4例、眩暈綜合癥3例、高血脂、心絞痛、甲狀腺功能亢進各為1例。該病家族史為陽性史10例(32.26%),余下的均為家族陰性史。
2.2 觀察組患者臨床表現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
觀察組31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其中記憶力下降28例(90.32%);視空間障礙9例(29.03%);思維障礙、性格改變各5例(16.13%);語音障礙4例(12.90%)。觀察組患者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在0~23分之間,平均(15.31±6.95)分,其中輕度、中度、重度癡呆分別為7例、3例、9例;評分<16分的患者,占51.61%。
2.3 側腦室變化檢查
觀察組患者2010年及2011年側腦室體積(LV、RV及TV)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內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2011年側腦室體積明顯高于2010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統計顯示[2],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癡呆的發病率為0.35%~5.30%,主要的亞型為阿爾茨海默病,約占70%。該次研究顯示,高于65歲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低于65歲的患者,可見阿爾茨海默病隨著年齡的上升,發病率逐漸增加。相關研究顯示[3-4],該病的發病患者中性別有明顯差異,性別構成比(男/女)2.15~2.95之間,和該次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該次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主要為精神、認知、感情 、行為運動、認知、思維等方面的障礙。研究顯示[5],該病患者中83%有神經精神癥狀,60%同時具有兩種癥狀,42%有大于3種癥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抑郁(35%)、情感冷漠(31%)、攻擊(29%)。本次研究表,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出現精神癥狀的患者數約占30%左右,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與入選患者病程進展和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
該次研究中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均低于23分,均符合癡呆標準,其中重度癡呆(評分≤13分)占多數,可見患者來該院就診時病情發展已經較為嚴重,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嚴重影響了該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該病的早期診斷、治療顯得格外重要[6]。
該次研究中,超過1/4的患者具有家族陽性史,目前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阿爾茨海默病的易感基因,其中早老素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等研究已經相當深入,為該病進一步基因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7]。
該次研究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側腦室體積隨時間的變化不斷增大,提示患者腦實質隨時間的推移呈萎縮趨勢,該結果同王東青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以看出隨著病程的延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這可為臨床上判定該病的嚴重程度及治療預后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韋道明,朱雪紅.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精神癥狀的識別與治療[J].中外醫療,2013,32(9):179-180.
[2] 周巍.伴發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列腺手術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7):153.
[3] 馮麗君,張楠,程焱,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精神行為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5):334-338.
[4] 李長征,王慧,呂蔚然,等.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8):767-769.
[5] 蘇燕,何粵紅,李超,等.阿爾茨海默病β淀粉樣蛋白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3):32-33.
[6] 林盛.阿爾茨海默病68例藥物治療效果及發病機制探討[J].當代醫學,2012(33):10-11.
[7] Villarroya-Pastor MT. Profil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women[J]. RevNeurol, 2013,32(12):1178-1181.
[8] 王冬青,李月峰,羅一烽,等.首發抑郁癥患者敏感腦結構的磁共振質子波譜分析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9(2):1.
(收稿日期:2014-01-05)
1.2 診斷標準
依據卒中-老年性癡呆和相關疾病學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①發病年齡40~85歲,多為60歲以后;②臨床確診為癡呆;③進行性加重智能障礙;④伴有行為、精神異常,無意識障礙;⑤大于兩種的認知功能障礙;⑥排除可引起認知功能和進行性記憶障礙腦病。
1.3 研究方法
1.3.1 資料收集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的病史進行收集,其中包括病程、臨床癥狀、家族史、既往病史等;同時進行全面體檢,主要檢查神經系統;進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該量表共分為11項,包括時間、地點定向,即刻記憶,語言、閱讀理解,物體命名等,總分30分。癡呆評判標準為:17~23分為輕度癡呆;14~16分為中度癡呆;≤13分為重度癡呆。
1.3.2 側腦室變化檢查方法 MRI掃描儀:1.5T超導型MRI掃描儀(NOVUS,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掃描序列:T2WI。掃描參數:SE2D1/90:MF:1.32,TR:450.0 ms, TE:12.0 ms, TA:01:18,BW:130.0 ms, SL:4.0, FOV(視野):172×250,矩陣:352×512, Sag>Cor(-8.0)。
MRI測量:聯合間徑選取前聯合后緣中點到后聯合前緣中點之間的連線,經過聯合間徑原點做3個基準平面,進而可構成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其中矢狀位可對患者腦室的解剖學輪廓進行觀察,軸位可對腦室的邊界進行確認。利用圖像處理工作站對本次研究患者橫斷面每一層的兩側腦室的范圍進行勾勒,得到相對應的面積;對每一層的面積進行逐層相加,再與層厚相乘,可得到每側腦室的體積。
對兩組患者連續隨訪2年,計算每年側腦室的遞增率,計算方法具體如下:每年均應用相同方法對同一患者的側腦室體積進行測量,之后用第2年體積減去前1年體積,得到的差值與前一年的體積相除及可得到患者每年的側腦室遞增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單因素比較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入選患者中,65歲以下11例(35.48%),65歲以上20例(64.52%),統計學分析顯示,65歲以上的患者較65歲以下的患者比例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性別方面:男18例(58.06%)、女13例(41.94%),性別構成比(男/女)1.38。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中糖尿病4例、高血壓4例、眩暈綜合癥3例、高血脂、心絞痛、甲狀腺功能亢進各為1例。該病家族史為陽性史10例(32.26%),余下的均為家族陰性史。
2.2 觀察組患者臨床表現和簡易智能量表評定
觀察組31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其中記憶力下降28例(90.32%);視空間障礙9例(29.03%);思維障礙、性格改變各5例(16.13%);語音障礙4例(12.90%)。觀察組患者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在0~23分之間,平均(15.31±6.95)分,其中輕度、中度、重度癡呆分別為7例、3例、9例;評分<16分的患者,占51.61%。
2.3 側腦室變化檢查
觀察組患者2010年及2011年側腦室體積(LV、RV及TV)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內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2011年側腦室體積明顯高于2010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統計顯示[2],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癡呆的發病率為0.35%~5.30%,主要的亞型為阿爾茨海默病,約占70%。該次研究顯示,高于65歲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低于65歲的患者,可見阿爾茨海默病隨著年齡的上升,發病率逐漸增加。相關研究顯示[3-4],該病的發病患者中性別有明顯差異,性別構成比(男/女)2.15~2.95之間,和該次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該次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主要為精神、認知、感情 、行為運動、認知、思維等方面的障礙。研究顯示[5],該病患者中83%有神經精神癥狀,60%同時具有兩種癥狀,42%有大于3種癥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抑郁(35%)、情感冷漠(31%)、攻擊(29%)。本次研究表,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出現精神癥狀的患者數約占30%左右,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與入選患者病程進展和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
該次研究中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均低于23分,均符合癡呆標準,其中重度癡呆(評分≤13分)占多數,可見患者來該院就診時病情發展已經較為嚴重,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嚴重影響了該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該病的早期診斷、治療顯得格外重要[6]。
該次研究中,超過1/4的患者具有家族陽性史,目前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阿爾茨海默病的易感基因,其中早老素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等研究已經相當深入,為該病進一步基因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7]。
該次研究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側腦室體積隨時間的變化不斷增大,提示患者腦實質隨時間的推移呈萎縮趨勢,該結果同王東青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以看出隨著病程的延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斷增加,這可為臨床上判定該病的嚴重程度及治療預后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韋道明,朱雪紅.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精神癥狀的識別與治療[J].中外醫療,2013,32(9):179-180.
[2] 周巍.伴發老年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列腺手術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1,30(7):153.
[3] 馮麗君,張楠,程焱,等.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精神行為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5):334-338.
[4] 李長征,王慧,呂蔚然,等.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8):767-769.
[5] 蘇燕,何粵紅,李超,等.阿爾茨海默病β淀粉樣蛋白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3):32-33.
[6] 林盛.阿爾茨海默病68例藥物治療效果及發病機制探討[J].當代醫學,2012(33):10-11.
[7] Villarroya-Pastor MT. Profil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women[J]. RevNeurol, 2013,32(12):1178-1181.
[8] 王冬青,李月峰,羅一烽,等.首發抑郁癥患者敏感腦結構的磁共振質子波譜分析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9(2):1.
(收稿日期: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