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過去的教師的“滿堂講”,學生的“全堂聽”,發展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但是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老師上課從過去的滿堂講,到上課干脆不講。這其實是對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一種誤解。教師必須要真正地理解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真正意義,才可以真正地落實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教學;主體;主導
所謂的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師因此而少教,學生因此而多學,并且是讓學生在充滿激情中主動去學習,主動去交流,在學習交流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方法,讓校園充滿歡樂與生機。”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依賴課本,并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禁錮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的思考對象僅僅限于所學知識的解決。我們要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才自始至終是自覺主動的實踐者,而不是教師的追隨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句話雖然司空見慣,但說得非常好。
隨著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必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從而可以真正地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敢于創新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過去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只是一種模仿,一種簡單的復制的學習,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產品很少有創新的原因所在,因為在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中,思想意識深處就是一種簡單的模仿而已,怎么可能具有創新精神呢?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們國家才提出了教育教學改革,為了就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如果我們還是堅持過去的教學模式,就是教育發展的障礙。
所謂的以教師為主導,就是我們教師發揮我們的智慧,從過去簡單的課程講授中走出來,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達到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計算技能,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速算能力等,使學生變得更聰明。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情境化,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思維的發展,得到方法的積累,使學生樂學,我們需要做的是交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各種學習技巧。
總之,要想真正地落實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我們必須真正地理解“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真正意義,在這種真正意義的理解下去實施我們的課堂教學。從社會發展的要求來說,錯誤地理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或都不去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都會阻礙教育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作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必須切實地去落實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簡介:曹冬梅,女,就職于遼寧省鞍山市華育高新區學校,研究方向:心理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