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渴求著更多新鮮血液的注入,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我國高校即將面臨更深層次的教學改革,從根本上革除教學體制弊端,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更優秀人才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弊端;對策
我國經濟建設與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參與與推動,但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體制尚不完善,大部分地區仍舊沿用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創新教學改革,提高人才素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一、淺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嚴重制約了適應于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找出問題、深化改革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最有利的保障。
(一)只重成績,不重素質
教育的根本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有獨立的見解,能夠發現問題、創造方法,但是在陳舊的教育體制下,教師所傳授給學生的只是課本上的知識以及本專業的專業技術,他們以灌輸專業相關知識為己任,但卻在對學生工作生活上尤為重要的想象力、創造力等高素質的培養上并沒有予以重視,相反,傳統的教育體制以學生的成績為標準,成績好則將學生定義為優,成績差則把學生定義為差,這種陳腐的教育體制從根本上就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限制了學生今后的發展。
(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學生應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各個行業真正需要的是除了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更要具有一定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在這一點上,我國經濟的發展就深受傳統教育體制的流毒。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的高校在教育體制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情況下,只能是培養出能力單一、只具有特定專業知識的單一素質人才,可以說,傳統的教育體制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培養,沒有注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只是在這樣一個“醬缸”中,將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工作機器,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本身潛力的發揮,這對于經濟發展來說,也是一大損失。
(三)創新人才培養體制不完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單純的以傳授知識、解答疑問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雖然當前有些高校創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制,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還在,此種體制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育人觀念陳舊。傳統的教育模式仍要求學生以接受并繼承專業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等的培養。
2.教學內容落后于社會發展。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才發現,自己在大學里所學的專業知識早已過時,所用的專業軟件也早已淘汰,這并不是由于相關專業的高速發展所導致的,而是由于陳舊的教學體制對于教學內容更新的不及時。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對于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的積極性,也難以有興趣進行思考和創造。
3.教學方式缺乏新意。從小學到大學,你會發現,教學的主體從來都是上課和考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創新教學方法,以相關課程活動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教師、學生評估體系不科學
傳統的教師、學生評估體系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尤其是在學生評估方面,評價制度往往更看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等的培養;另一方面,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體系也存在紕漏,不能夠了解到教師教學中較為全面的情況,從而也難以評估出教師的真正水平。
二、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對策
傳統教育體制中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已經落后于培養創新型人才計劃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從方方面面對高等教育教學體制中的弊端予以清除,創新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力,以為日益發展的國民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
1.創新教學體制的關鍵在于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富有彈性的課程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要合理安排課程,留出足夠的時間組織相關實驗或者活動來調動學生進行學習創造的積極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現代教學課程的設置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本專業課程的安排了,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以人文、藝術鑒賞等文科性課程的設置來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以當前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展示來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情況,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與興趣。總而言之,課程的安排不能僅讓學生掌握到本專業的知識,更要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教育的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各有所長,各有所用,能夠發揮出自己特有的才能,在課程體系的改革方面,這一點也是不能夠忽略的,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各個方面的課程以供學生選擇,從而使擁有不同才能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培養,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大批各持所長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可以說在教育體制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個位置,作為輸出的它,輸出方式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輸入的質量。在明確教學課程后,教師只有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夠最大化的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質量。
1.改革的方向。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根本上是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挖掘學生內在潛力為主要目的的,教師可以通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辦法以傳統教學方法來補充創新型教學方法,并緊緊跟隨社會發展動向,調整教學策略。
2.引導學生,啟發思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掌控著整個教學流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為根據,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加以引導并啟發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意見,因人而異,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更正錯誤,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
3.改進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每個教師都要盡職盡責地在課前完成教學備課,并對自己所教授內容有較為深層次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要耐心回答學生的相關問題,開動腦筋,推出富有新意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更能深入了解所學內容,且不可得過且過,影響教學質量,阻礙學生發展。
(三)管理制度的改革
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就指出培養高素質人才要以人為本,現代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應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1.高校管理體系中的相關管理人員要時刻以“以人為本”為宗旨,在日常的管理活動中,更要為學生著想,切實做到學生的學籍、成績等的管理有序并且不失科學性。
2.高校管理中所存在的矛盾主要是學生對于管理方式所缺乏的人性化而感到不滿意,相關管理人員一定要推出相應策略以搞好學生與學校的關系,以一顆公正之心為學生服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四)改進教育質量評估制度
改進教育質量評估制度,能夠使相關管理人員更加客觀地認識到學生的發展情況。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評估形式,不僅是對學生成績進行了解,更要注重學生在創新性思維等方向的發展狀況,以這些為依據,不定期,并且動態地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
在社會經濟發展異常迅猛的今天,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高等院校更要肩負起向社會注入強勁血液的責任,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使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技能,更能夠通過自身的創造力在社會的各行各業發揮出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錢怡.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10(4).
[2]高新.關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6).
作者簡介:楊帆,女,碩士,1986年8月出生,就職于陜西西安武警工程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方面(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