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英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工作中的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小學語文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素質教育的應用可以使封閉的小學語文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給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開放課堂,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以下是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膚淺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自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93-01
語文課程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是所有教學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法的結合,從根本上去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頭,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潛在動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趣味資源,
走進教材,走進學生的生命領域,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的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的身心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趣味,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彰顯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把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反復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學習積極性前所未有的高漲,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通過其他的教學途徑和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苦學”為“樂學”,教學就會水到渠成。
二、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永遠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永遠替代不了學生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在激活學生主體意識,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倡導學生合作感悟,讓小學語文的教學實現個性化、主體化,讓語文課堂不再是“聽講”的課堂。例如,我在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欲望,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兩處奇石,著力了解,反復誦讀,然后由學生分別做導游介紹,并回答其他同學(游客)的提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情感的共振。又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時,我放手讓學生充分看圖學文,在圖文中探究發現,我還引導學生去收集一些有關潑水節的資料,并讓學生反復的讀課文,讓他們講解自己對潑水節的看法。課文學完后,我還倡導學生去去真實的體驗一下潑水節獨有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鉆研,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邊信息交流中,獲取文本輸出的知識信息,刺激了獲取各種信息的疑問,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了更廣的學習空間,還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三、積極倡導學生實踐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學中教師在利用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還應積極倡導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高學習能力。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后補充資料,是參與學習、拓展知識的一個途徑,在搜集資料、積累知識的過程中,還豐富了學生的各種人生體驗,培養了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后,我讓學生搜集圖片、視頻、文章等有關祖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美麗富饒的地方,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還讓同學們利用“十一”長假參加這一語文搜集實踐活動。上學后,大家相互交流、欣賞,仿佛每個人都到祖國的天南海北去游歷過一番,大家既當游客,又是導游,不僅在思想上愛祖國的情感得到升華,而且學生的動手能力、說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其次,在教學《墨梅》一文后,我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資源,拓寬語文運用的實踐空間,在不同內容、方法的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取與時代相適應的語文實踐能力。
四、因材施教
如今的小學生,由于心理、生理、先天遺傳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綜合素質好的學生,學習態度認真積極,理解力強,基礎扎實,成績較穩定;綜合素質一般的學生,學習態度較積極,有上進心,理解力較強,但基礎不夠扎實,成績中等,有時欠穩定;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自覺性不足,缺乏信心,基礎和理解力較差,成績欠佳。學生各方面的原因給教學帶來了諸多的難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處理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充分考慮到各學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其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從而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使不同學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并在學習中通過努力奮斗而達到最佳狀態,讓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到根本性的提高。
總結:以上是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看法和建議,搞好小學語文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教學中只有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
參考文獻:
[1] 張金英.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3)
[2] 李 訓.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略敘[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