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 要 文章以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為研究對象,分析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現狀,研究影響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以期對民辦高校畢業生更好的就業有所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 民辦高校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意見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壯大,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然而,相對于公辦院校,民辦高校的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民辦高校的社會知名度、認可度較低,加之大學不斷擴招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復雜變化,造成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求職困難。①解決好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和高等教育的長久健康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1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近幾年,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劇增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較大影響。
(1)就業形勢嚴峻,工作不好找。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形勢不景氣,對我國出口業等多個行業產生嚴重影響,而大學擴招的后遺癥也逐漸顯現,導致求職者人數遠遠大于崗位需求數。(2)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大。社會對民辦高校的偏見,造成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認為自己的學校差,自己不如公辦院校的學生。求職過程中遭到的冷遇以及學長們的“言傳身教”,則更加造成畢業生的不自信,從而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在面試時不能正常地表現自己,失去可能的就業機會。(3)薪資待遇低,就業積極性不高。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在企業中較為常見,相對于公辦院校的學生,民辦高校畢業生工作層次及待遇相對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積極性,使得很多學生不愿去就業。②
2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原因分析
通過對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對其原因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出解決的辦法。
2.1 社會因素
(1)整體就業形勢不好。隨著國家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大學升學率從原來不足10%,到現在基本達到70%甚至更高。大學擴招在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問題。其次,隨著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及完善管理,使得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降低了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困難。另外,全球經濟衰退也對國內企業產生較大影響,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一些不利的因素。(2)社會對民辦高校不了解,有偏見。企業及社會對民辦大學普遍存在一些偏見,在招聘員工時,往往會看重公辦院校的學生,使得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遭遇歧視和偏見。
2.2 學校因素
(1)招生發展模式不合理。民辦高校為了發展及教學資金,一味地看重招生數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素質等不夠重視。不斷降低的分數線,造成學生素質的整體下滑,直接影響學校的名氣和聲譽。(2)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學生求職過程中,由輔導員或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想動員會,然后便涌向各個招聘會場。學生在短期內不可能對自己的職業有很好的規劃,只能在懵懵懂懂中去摸索自己的就業興趣及方向,在一次次失敗的面試中積累經驗,求職中的各種遭遇不僅使得學生喪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打擊了學生的求職信心,不利于學生的順利就業。③(3)培養方式及教學內容不適應社會發展。現代企業在招聘人才時,不僅注重學生的基本理論水平,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民辦高校在向公辦院校學習的過程中,忽略了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理論知識不扎實,實踐動手能力也較差。另外,學校所開設的一些課程明顯過時,所教授的內容落后于時代發展,造成學生在求職中因其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而無法就業。
2.3 學生自身因素
(1)知識儲備不足。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寬松的管理方式下,慢慢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導致專業知識掌握的太少,因此很難受到企業的親賴。(2)求職心理因素太差,缺乏鍛煉。高考失利后,一些學生對學校和自己缺乏信心,抱著混的態度進入大學,長時間形成了自己比別人差的心理暗示,對求職缺乏信心。(3)主觀認識不明,被動等待。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就業形勢、企業的狀況沒有做充足的了解,求職沒有針對性,投出簡歷后就只是等待,不懂得主動爭取。(4)求職期望過高。一些學生比較急功近利,求職時不去考慮企業是否適合自己,而一味地看重薪資待遇,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忽略了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心理期望值過高,從而錯失了一些適合自己的單位。④
3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啟示
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學校的一項工作,學生自己也要對自己負起責任,共同努力來完成。
3.1 真正重視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不是簡單的一次教課任務,而是學生在高校期間應該受到的一項系統教學,它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應真正地將就業指導工作做好,使其能夠為學生就業提供幫助。
(1)指導教師專業化,職業化。學校應改變以輔導員為主要指導教師的現狀,建立并重視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聘請一定比例的專業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讓學生對就業形勢有清晰深刻的認識,盡早學習掌握就業技巧、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正確認識自己,從而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2)全過程化就業指導。就業指導不是簡單地對畢業生進行短暫培訓,而應將其貫穿到大學的始末。從一入校門起,學生就應該開始接觸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對職業發展產生思考,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明確自己將來要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從而有助于學生有目的地對一些專業課程進行學習。(3)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要讓學生能夠重視就業指導課程并能從中有所得,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灌輸式的教學變成由學生來參加,親身體會求職的過程。老師除了向學生進行就業形勢分析、咨詢指導,教一些求職中的禮儀及技巧外,還可以提供一些實際中的面試場景由學生自己組隊完成模擬面試等過程,老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講解,不僅能增加授課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切身感受求職時的過程及心理,對求職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4)完善服務體系,擴大就業機會。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及時了解就業信息,學校不僅要完善就業網站建設,做到就業信息及時、及早發布,還應通過多種手段來完善就業信息的宣傳。另外,要重視與企業間的交流和合作,邀請更多的企業參加校園招聘會,同時要對相應的行業、企業、崗位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推薦,把握珍惜每一場招聘會,真正全面地為學生就業提供幫助和服務。
3.2 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
(1)完善實習基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學校應對實習基地加大投資,完善實習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并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一些相應的研究室,如電氣發明、家電維修、服裝設計等,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場所,確保學生在實踐中學到實際應用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多和外邊的企業聯系,與企業進行共同的人才培養,為企業培養急需人才,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拓寬學生的就業面。(2)改善專業設置,面向市場需求。民辦高校畢業生要從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自身具有優秀的能力,其所學更要有所特色,能最大限度地貼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學校應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靈活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讓人才培養滿足市場需要,同時還能與公辦院校進行“錯位”競爭,將民辦高校的優勢發揮出來。(3)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學生獲得資格證書。不可否認,在國內就業市場上,一些擁有相關專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在就業中會占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學校應定期邀請社會上的一些專業培訓機構,對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3.3 學生自我培養和提高
(1)正確認識自己,樹立積極的就業信念。民辦院校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固然會受到一些偏見,但客觀來說,在一些民營企業、發展中企業,民辦高校的畢業生還是很受歡迎的。較低的工資要求、熟練的動手能力等是許多民辦高校學生受到青睞的主要原因。因此,民辦高校的學生應正視自己,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業。(2)擺正心態,樹立正確擇業觀。就業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過程,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受多個因素的影響。學生應對自己的就業有客觀合理的期望,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冷靜客觀地分析自己,找準自己的合理期望,選擇自己就業范圍內的企業先就業。(3)早打算、早準備。要想抓住好的就業機會,就應該盡早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計劃好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及方向,這樣就能明確自己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要掌握的技能,早作準備,就能在求職過程中有的放矢,才能在求職中獲得成功。
3.4 就業不是唯一,創業也能成功
對于應屆畢業生創業,國家和社會出臺了許多優惠的創業政策,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創業。但是,創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無論從事哪一行,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學生剛走出校門,社會經驗、管理知識等還都很欠缺,因此在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的同時,學校和社會更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增強學生的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⑤為此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創業培訓課程,從社會上聘請一些有成功創業經歷的人士來進行創業指導,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校園創業基地,便于學生在校園里進行模擬訓練,增強創業能力。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了國內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影響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和建議,為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注釋
① 李志霞,陶冶.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94-95.
② 王娟.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0.
③ 陳成文,胡桂英.擇業觀念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基于2007屆大學畢業生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6-50.
④ 朱生玉,王曉華,屈智勇等.基于就業市場因素分析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91-97.
⑤ 郭平.大學就業指導課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