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錚彥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及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貧富差距成為一個大家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遺產稅作為解決貧富差距的一個有效方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遺產稅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遺產所征收的一種稅收,近日的相關政策背景及輿論環境將遺產稅的開征與否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文章基于對當前熱點的研究,分別分析了我國現階段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與存在的困難之處,進而得出遺產稅在現階段中國開征的可能性不大的結論。
【關鍵詞】遺產稅;財稅改革;稅收調節;作用;開征可能性
一、問題的提出
早在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就提出“適時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2013年2月,《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開征遺產稅寫入會議征求意見稿”的說法又引起廣泛關注。隨著《決定》全文的公布,懸念已經落下:報告并未提及遺產稅。盡管如此,多名財稅領域的專家紛紛表示遺產稅的開征只是時間問題。關于遺產稅的討論一直是財稅學界的熱點問題之一,早前曾傳出深圳即將成為“開征遺產稅”的試點地區,將遺產稅推向討論的高潮。
基于這樣的背景,本文旨在結合現階段財稅改革的熱點及現行稅收政策,立足本國國情,分別從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與困難之處兩個方面展開分析,進而討論遺產稅在現階段中國開征的可能性。
二、我國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
(一)開征背景
所謂遺產稅是對財產所有者去世以后遺留的財產征收的稅收,通常包括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征收的稅收和對繼承人繼承的遺產征收的稅收。遺產稅屬于對財產征收的稅收,它是財產稅制度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具有財產稅制度的典型特征。討論在現階段的中國是否開征遺產稅,首先要立足我國現階段的背景。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筆者將我國從2003年至2013年的基尼系數繪制圖表如下。
基尼系數是國際考察收入分配差異的重要指標,其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1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根據基尼系數的具體標準,0.3—0.4是收入分配基本合理;0.4—0.5是差距較大。從上表數據中,中國的基尼系數盡管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逐步地有所回落,但仍未改變貧富差距較大這一局面,這體現了我國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的緊迫性。
盡管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有如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合理因素,但我們仍要看到稅收調控體系不完善是致收入差距過大的不合理因素之一,現階段稅收調控體系不完善、也不健全,不能有效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平等競爭環境,不能有效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2013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發布的《遺產稅制度及其對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啟示》認為,推進遺產稅改革的時機已成熟,條件也已基本具備。據保守估計,在中國高收入群體中,資產總量在100萬元以上的人超過1000萬,他們的財富將成為遺產稅的稅基。這一結論意味著遺產稅的開征將有效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這將稅收問題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盡管報告中并未明確提出開征遺產稅,但是作為一種調節再分配的稅種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綜上分析,現階段的我國具備了開征遺產稅的基本政策和現實背景。
(二)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
1.學界理論創新帶來的支持
歷史上曾有權力關系說和債權債務關系說的歷史爭論,隨后奠定了債權債務關系說的歷史地位,近年來,關于財稅法性質的理論有所創新,我們認為,應該理解將財稅法的理解為“公共財產法”,其中,蘊含著公共財產權。這樣一來,稅收作為一種公共財產,自然遺產稅也是公共財產的一種,這樣就為遺產稅的開征提供了有力的征收依據。
2.國外遺產稅實踐提供了可借鑒性經驗及理論支撐
在遺產稅實踐方面,美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經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遺產稅開征是具有必要性的。換言之,一小部分國民之所以應當繳納遺產稅的原因在于他們身為社會強勢一方,對本應屬于全社會的各種資源形成了壟斷,進而利用其壟斷地位,制造了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式,在分配中占有了其他人應得的財富。這些資源理應屬于全社會,我們稱其為社會資源。因此,由于這一小部分國民的巨額財富中有相當多的份額應屬于全社會和來自于全社會,所以應該歸還給全社會,而不能遺贈給自己的后代。而能承擔起這一歸還角色的,非國家莫屬,國家能據此完成這一歸還任務的最佳方式,就是稅收,這就是遺產稅。
3.現階段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已初步滿足遺產稅的開征條件
現階段的經濟社會條件已初步滿足遺產稅的開征條件,這主要表現為:(1)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個人財富的持續增加為遺產稅提供了充裕而可靠的稅源。(2)我國立法的不斷完善為遺產稅的課征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法律環境,我國的憲法修正案對財產繼承及私有財產的合法性予以肯定,《民法》、《繼承法》、《物權法》等法律也為遺產稅的開征提供了法律支持。(3)我國具備課征遺產稅的稅收征管水平和稅收征管能力。(4)公民的稅法觀念在加強,縮小貧富差距、調節富人收入等輿論為遺產稅的開征提供了支持。
三、開征遺產稅的困難之處
(一)現階段的改革重點不在遺產稅
當前的稅制改革重點不是在遺產稅,而是在營改增、房產稅、個稅等領域,這給開征遺產稅帶來了難題。作為當前的熱點——房產稅改革,其重大意義正在于合理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房產稅作為財產稅的一種,具有調節方面的功能,調節功能之一即為調節收入分配,房產稅征收過程實際上就是收入再分配的過程。而且,房產是目前我國公民主要的財富存在形式,房產多、檔次高,代表經濟實力強,多納稅可以減少其稅后收入,從而調節貧富差距。endprint
若開征遺產稅,其功能也定位在增加財政收入和公平社會財富分配上,而這樣的功能與房產稅的征收目的相重合,鑒于當前背景,國家尚無精力推進遺產稅的開征。
(二)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
開征遺產稅涉及的面很廣,技術性也很強,在正式開征遺產稅以前,除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且操作性強的遺產稅法律制度外,還需要建立健全公民的死亡報告制度、個人收入申報和財產登記制度、個人財產評估制度,并進一步完善財產繼承法律制度和個人財產公證制度。就我國國情來看,目前缺乏相應的制度貯備。
1.公民的死亡報告制度尚不健全
遺產稅的征稅對象是財產所有者死亡時所遺留的財產,故遺產稅也可被稱為“死亡稅”。因此“死亡”是政府征收遺產稅的前提,稅務機關若要及時依法征收遺產稅,就必須及時掌握財產所有人的死亡信息,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健全公民的死亡報告制度。而目前我國在對公民死亡報告和死亡信息管理方面尚沒有嚴格的制度約束。
2.個人收入申報與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尚不健全
由于遺產稅的特點,故開征的關鍵之一就是合理地界定死亡者的財產范圍,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核定死亡者的財產價值,而準確核定財產又以健全的個人收入申報和財產登記制度為基礎。因此,若要有效開征遺產稅,客觀上需要有完善的個人收入申報和個人財產登記制度來支持。
雖然我國早在2001 年4 月1 日起開始實行儲蓄存款實名制,這為遺產稅的開征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但是,僅有這一項制度還遠遠不夠。因為遺產稅意義上的財產不單純指銀行存款,還包括古玩、字畫、有價證券等動產和房屋等不動產,也包括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銀行存款性的資產在個人財產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3.個人財產評估制度尚需建立
從各國的遺產稅立法實踐來看,遺產稅的征收都是以財產所有人遺留的財產價值或繼承人分得的遺產價值為計稅依據的。由于對財產(遺產)進行評估是一項兼有很強政策性和技術性的工作,在國外,大多都設立了專門的、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公正性的資產評估機構,同時聘請全國范圍內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資產評估,以保障各類財產稅的征收工作順利進行。盡管我國資產評估行業正在逐步發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得行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目前,《資產評估法(草案)》已經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并且繼續列入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但我們無法確切得知《資產評估法》正式出臺之日,因此,遺產評估問題給我國遺產稅的開征設了一道技術和制度性障礙。
除上述幾點以外,還欠缺個人財產公證制度,尤其是有關遺囑公證和遺產分割公證等方面的制度。
四、結語
稅收在為政府帶來收入的同時,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即發生調節作用,但作為文明社會,我們要的不是稅收的任何調節作用,更不是稅收的負面調節作用。政府應當以盡可能小的額外負擔獲得稅收,任何會造成社會福利凈損失的調節措施均是不可取的。判斷一項稅收政策或一套稅制是否應當出臺,不能只是簡單地考慮其是否能夠對社會經濟起到調節作用,更多應該考慮的是其發生調節作用的代價是否“合算”,即其所造成的福利損失是否會超過沒有采用稅收工具加以調節時的社會福利損失。
基于上文對遺產稅開征可能性的分析,綜合比較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困難,我們不難發現,雖然開征遺產稅能夠對社會經濟起到調節作用,但在諸多的征收困難面前,其發生調節作用的代價并不合算,更何況在目前的房產稅改革中,遺產稅可以發揮的作用并不大。因此,現階段的遺產稅尚不具有開征的現實可能,但對于我們大多學者來說,這一個很好的理論研究時機。
參考文獻
[1] 吳彬.我國大陸開征遺產稅之難點分析——基于臺灣地區遺產稅課征實踐的研究[D].廣東:暨南大學,2012.
[2] 姚永利.對當前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現象的思考[J].學術交流,2002(5).
[3] 潘明星,王杰茹.財產稅屬性下房產稅改革的思考[J].財政研究,2011(8).
[4] 趙芳春.淺談我國開征遺產稅的相關制度準備[J].稅務與經濟,2003(1).
[5] 馬海濤,姜愛華.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財政研究,200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