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章+薛磊
摘要: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教育,側重于學生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其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推廣科學技術等都是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展開的。本文通過對江蘇各省轄市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績效實證分析,探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并據此提出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030-04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對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日益顯著。江蘇省依靠較為領先的教育和科技優勢,成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和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2013年,江蘇的GDP達到5.4萬億元,僅次于廣東省的5.7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
對江蘇這樣一個經濟、科技文化大省,我們關心的是在經濟發展的背后教育如何為地方經濟服務,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有何關系,如何使教育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經濟優勢,進而使經濟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我們也關心各個地區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職業教育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優化配置。筆者運用相關統計數據,對江蘇13個市的教育(包括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績效進行實證研究,以期對江蘇的職業教育發展、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以及如何使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實現良性互動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討。
江蘇省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績效分析
為了了解江蘇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與江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別選取了江蘇省南京市、無錫市、常州市、蘇州市、鎮江市、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的2008年至2012年的教育與經濟數據來對比,說明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由于取得有關職業教育的數據有一定的困難,同時又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存在著交叉與重疊,部分高等職業教育也包含在高等教育中,而且現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明顯出現職業化的特征,因此,數據的選取概括為中等以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
(一)江蘇省各省轄市教育狀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關系
下頁表1為2012年江蘇省各省轄市GDP與相關教育指標情況。
在上述指標中,反映一個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應該是GDP指標(從總量上看),而反映一個地區教育發展情況的應是相關規模指標,這些指標具體表現為中等以上專業學校總數(所)、中等以上專業學校畢業生總數、中等以上專業學校招生總數、中等以上專業學校在校生總數、中等以上專業學校專任教師總數以及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等。通過對這些指標相關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區域內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情況。其中,中等以上專業學校的數量、學生數量、專任教師數量等指標與區域經濟的關系較為密切,具有極強的配比性。從表1可以看出,如果按2012年各省轄市的GDP發展情況看,前幾位的排列順序為:蘇州、無錫、南京、南通、徐州、常州、鹽城、揚州、泰州、鎮江等;與之對應的,從各省轄市的中等以上專業學校的總數量上來看,二者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鎮江、揚州、南通等。如果剔除南京作為省會城市的因素以及每個省轄市人口、面積等因素,可以說二者的排序基本一致。特別是從蘇州、無錫、常州、徐州來看,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的功能是非常強的。如蘇州2012年GDP為12 011.65億元,排在第一位,其教育狀況無論是學校數、畢業生人數、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教師人數以及成人教育方面,都與其經濟發展相對應,呈現一種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績效是非常明顯的。
(二)江蘇省各省轄市從業人員產業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
從江蘇省各省轄市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在三次產業結構分布中的占比來看,蘇州最高,分別為61.52%和34.84%,兩者合計為96.36%,在江蘇省排在第一位;無錫二、三產業合計為95.32%,排在第二位;以下分別為常州和南京(詳見表2)。作為二、三產業來說,其從業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具有一技之長的人員,特別是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來源于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從各地區從業人員的產業結構分布可以看出,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江蘇省各省轄市教育與城鎮化的關系
從另一方面來說,教育發展也促進了區域加速邁向城鎮化。仍以江蘇2012年的城鎮化水平來看,除了省會南京以外,在江蘇的省轄市中,無錫、蘇州的城鎮化率最高(見下頁表3),分別達到72.9%和72.3%,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率水平與GDP發展情況是一致的;而同期排在GDP后幾位的連云港及宿遷市的GDP分別為1 603.4億元和1 522.0億元,中等以上專業學校的教師總數為0.34萬人和0.36萬人,城鎮化率也基本排在最后,分別為54.4%和51%。
(四)江蘇省各省轄市教育與居民收入的關系
教育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還是以2012年江蘇省各省轄市的人均生產總值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例來加以說明。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通過對江蘇各省轄市教育發展對比分析可知,以蘇南特別是蘇、錫、常等地教育程度最為發達,特別是蘇州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數量(除省會南京外)、教師人數還是在校學生等都居于前列。教育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直接體現在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上面,具體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蘇南的教育發達,生產效率也最高,蘇州、無錫的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86 208元和161 361元,折合成美元也達到近3萬美元,就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 079元和35 663元,折合成美元為5 000美元左右,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教育程度欠發達的蘇北地區,不論是人均生產總值還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蘇南地區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蘇北較為發達的徐州與蘇南不是最為發達的鎮江相比,從人均生產總值上來看,也僅僅能達到其一半左右。
綜上分析可知,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蘇南的職業教育能夠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建立了符合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業教育發展策略分析
從對江蘇省各區域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分析中不難看出,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重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就必須面向就業市場,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求,建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
第一,將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升職業教育統籌水平。一些職教界人士認為,應鼓勵各地以產業園區、職業園區為依托,將技術創新與技能人才培養有機統籌,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業技術創新與升級,以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轉型。
第二,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體系建設。盡快完成《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國家層面法規條例的修訂和制定工作。著手部署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或制定工作,推動校企合作法律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積極開展地方性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創新與探索,總結有益經驗,為在國家層面上制定法規提供支撐。尤其是要通過政策制度的構建,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動員和鼓勵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
第三,提升行業企業參與能力,以行業標準引領職業教育發展。采取措施切實加強行業組織自身能力的建設,明確行業組織責任,優化行業企業參與的機制與渠道,提升行業組織在行業標準制定、人才需求預測、人才培養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話語權和主導能力。
第四,樹立面向市場的職業院校辦學理念,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尊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生相伴的發展規律,積極推進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創新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和機制,積極探索與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第五,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提升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由于相關體制機制的原因,目前職業教育相應的資金籌集和分配機制始終沒有建立起來,這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的阻礙。因此,應通過財政投入、社會捐贈等多途徑籌集資金,在國家和地方分別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建設,彌補校企合作經費不足。基金還應具有激勵功能,通過樹先進、立典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推動學習型企業的建立,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六,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內容的銜接,實質是課程的組織問題,這方面可借鑒英國的經驗。英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開發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從職業分析到職業標準,二是從職業標準到學習單元,三是從學習單元到資格課程。由于其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從而保證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也就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職業導向性。在此基礎上,以資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級別要求為依據,對課程要素進行組織,從而實現課程銜接。
我國中高職課程不銜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銜接的科學依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院的課程要素依然來自具體學科,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另外,由于管理體制問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也缺乏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溝通。構建銜接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需要有明確的課程要素,需要有科學的銜接依據。
參考文獻:
[1]戴勇,承劍芬.高等職業教育與無錫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職教通訊,2003(9).
[2]張士軍,劉春林,韓玉芳.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互動及模式安排——以青島民辦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8(19).
[3]何小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鏈接及互動[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2).
[4]馮偉國,潘家俊.高職教育必須堅持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方向——商業高職辦學方向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1999(6).
[5]陳芳.區域經濟特色與職業教育發展策略選擇[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羅海豐.高職教育區域化:區域經濟、高職教育非均衡發展背景下的戰略選擇[J].職業教育研究,2004(7).
(責任編輯:楊在良)
綜上分析可知,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蘇南的職業教育能夠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建立了符合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業教育發展策略分析
從對江蘇省各區域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分析中不難看出,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重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就必須面向就業市場,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求,建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
第一,將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升職業教育統籌水平。一些職教界人士認為,應鼓勵各地以產業園區、職業園區為依托,將技術創新與技能人才培養有機統籌,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業技術創新與升級,以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轉型。
第二,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體系建設。盡快完成《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國家層面法規條例的修訂和制定工作。著手部署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或制定工作,推動校企合作法律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積極開展地方性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創新與探索,總結有益經驗,為在國家層面上制定法規提供支撐。尤其是要通過政策制度的構建,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動員和鼓勵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
第三,提升行業企業參與能力,以行業標準引領職業教育發展。采取措施切實加強行業組織自身能力的建設,明確行業組織責任,優化行業企業參與的機制與渠道,提升行業組織在行業標準制定、人才需求預測、人才培養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話語權和主導能力。
第四,樹立面向市場的職業院校辦學理念,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尊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生相伴的發展規律,積極推進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創新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和機制,積極探索與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第五,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提升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由于相關體制機制的原因,目前職業教育相應的資金籌集和分配機制始終沒有建立起來,這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的阻礙。因此,應通過財政投入、社會捐贈等多途徑籌集資金,在國家和地方分別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建設,彌補校企合作經費不足。基金還應具有激勵功能,通過樹先進、立典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推動學習型企業的建立,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六,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內容的銜接,實質是課程的組織問題,這方面可借鑒英國的經驗。英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開發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從職業分析到職業標準,二是從職業標準到學習單元,三是從學習單元到資格課程。由于其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從而保證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也就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職業導向性。在此基礎上,以資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級別要求為依據,對課程要素進行組織,從而實現課程銜接。
我國中高職課程不銜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銜接的科學依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院的課程要素依然來自具體學科,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另外,由于管理體制問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也缺乏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溝通。構建銜接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需要有明確的課程要素,需要有科學的銜接依據。
參考文獻:
[1]戴勇,承劍芬.高等職業教育與無錫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職教通訊,2003(9).
[2]張士軍,劉春林,韓玉芳.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互動及模式安排——以青島民辦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8(19).
[3]何小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鏈接及互動[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2).
[4]馮偉國,潘家俊.高職教育必須堅持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方向——商業高職辦學方向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1999(6).
[5]陳芳.區域經濟特色與職業教育發展策略選擇[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羅海豐.高職教育區域化:區域經濟、高職教育非均衡發展背景下的戰略選擇[J].職業教育研究,2004(7).
(責任編輯:楊在良)
綜上分析可知,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蘇南的職業教育能夠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建立了符合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服務區域經濟的職業教育發展策略分析
從對江蘇省各區域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分析中不難看出,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重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就必須面向就業市場,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求,建立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
第一,將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升職業教育統籌水平。一些職教界人士認為,應鼓勵各地以產業園區、職業園區為依托,將技術創新與技能人才培養有機統籌,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業技術創新與升級,以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轉型。
第二,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體系建設。盡快完成《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國家層面法規條例的修訂和制定工作。著手部署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或制定工作,推動校企合作法律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積極開展地方性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創新與探索,總結有益經驗,為在國家層面上制定法規提供支撐。尤其是要通過政策制度的構建,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動員和鼓勵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
第三,提升行業企業參與能力,以行業標準引領職業教育發展。采取措施切實加強行業組織自身能力的建設,明確行業組織責任,優化行業企業參與的機制與渠道,提升行業組織在行業標準制定、人才需求預測、人才培養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話語權和主導能力。
第四,樹立面向市場的職業院校辦學理念,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尊重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生相伴的發展規律,積極推進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創新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和機制,積極探索與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第五,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提升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由于相關體制機制的原因,目前職業教育相應的資金籌集和分配機制始終沒有建立起來,這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的阻礙。因此,應通過財政投入、社會捐贈等多途徑籌集資金,在國家和地方分別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建設,彌補校企合作經費不足。基金還應具有激勵功能,通過樹先進、立典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推動學習型企業的建立,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六,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內容的銜接,實質是課程的組織問題,這方面可借鑒英國的經驗。英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開發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從職業分析到職業標準,二是從職業標準到學習單元,三是從學習單元到資格課程。由于其課程要素來源于職業分析,從而保證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也就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職業導向性。在此基礎上,以資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級別要求為依據,對課程要素進行組織,從而實現課程銜接。
我國中高職課程不銜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銜接的科學依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院的課程要素依然來自具體學科,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另外,由于管理體制問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也缺乏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溝通。構建銜接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需要有明確的課程要素,需要有科學的銜接依據。
參考文獻:
[1]戴勇,承劍芬.高等職業教育與無錫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職教通訊,2003(9).
[2]張士軍,劉春林,韓玉芳.民辦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互動及模式安排——以青島民辦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8(19).
[3]何小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鏈接及互動[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2).
[4]馮偉國,潘家俊.高職教育必須堅持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方向——商業高職辦學方向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1999(6).
[5]陳芳.區域經濟特色與職業教育發展策略選擇[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羅海豐.高職教育區域化:區域經濟、高職教育非均衡發展背景下的戰略選擇[J].職業教育研究,2004(7).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