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小學數學的特點,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多使用游戲方式,讓游戲為小學數學有效課堂加分的論點,并陳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游戲法,使游戲和小學數學教學完美整合的點滴體會。
關鍵詞:游戲;小學數學;有效課堂
小學生活潑好動,小學數學教學游戲活動能為有效課堂的創建添磚加瓦,為小學數學的有效課堂加分。下面結合幾個數學教學案例,簡單談談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游戲法,簡單梳理成文,和大家交流。
一、小學數學教學游戲法的理論依據
游戲教學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緊張學習之中勞逸結合,并寓教于樂,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游戲有機結合,將數學知識融于游戲中,通過游戲在玩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凸顯學中用、用中學的理念。游戲教學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
1.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游戲教學奠定了基礎。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特點是表象性和反復性。因而,對兒童進行數學教育應把游戲與教學結合起來,因為游戲是形象性很強的活動,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
2.杜威的“活動理論”
杜威的“活動理論”為游戲數學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認為,孩子們通過游戲而“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他認為,孩子們愛表現自己,喜歡動,游戲等活動是兒童喜歡做的事情,容易引起兒童表現自己的欲望。
游戲教學除了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杜威的“活動理論”做基礎外,數學的抽象性、思維性強等特點也決定了小學數學游戲教學法普遍使用的必然性。游戲教學法解決數學抽象、數學難的難題,通過兒童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性強的游戲法會使枯燥無味的數學生動有趣。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法的妙用
1.“講故事”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抽象、思維嚴謹,對于兒童來說,學習數學之難可想而知。如果運用故事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直觀形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將故事作為活動的形式,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游戲教學的一種形式。學生對抽象的知識、嚴謹的數學語言無法理解時,淺顯、有趣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誘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能力的提高。
2.“比一比”游戲,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知識
在學習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等時,“比一比”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這些抽象名詞。如,讓學生拿兩支鉛筆,比較其長短,并通過交流明確比較的方法,再讓學生比較三支鉛筆的長短,或更多的鉛筆的長短,進一步突出把鉛筆的一端對齊后再比較的必要性。在認識和學習比較兩個人的高矮時,先引導學生看圖片:一個成人坐在輪椅里,一個小朋友推著這個殘疾人在戶外活動。啟發學生,怎么知道這兩個人誰高誰矮?學生討論交流后,不難得出“兩個人站起來站直才可以比較”的結論。然后讓學生每兩人一起“站一站”、再“比一比”。緊接著啟發學生思考圖中的殘疾人站不起來,怎么比較高矮,引導可以使學生憑感覺得出結論。當然,在學習比較的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學習圖中小朋友“樂于助人”幫助殘疾人的精神,從而滲透德育因素,讓學生明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美德。
3.“做一做”游戲,讓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
“做一做”是常用的方法。如,學習1~5的數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拿出上面寫有1~5的數字的卡片,并把這幾張卡片按順序排一排,引導學生可以按1、2、3、4、5由小到大的順序排,也可以按照5、4、3、2、1由大到小的順序排,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明確1~5各數的順序,并練習讀數。學習分合時,讓學生把這5張卡片動手分成兩部分,可以理解5的幾種分法。
數學中,可以“做一做”的游戲很多,而游戲又備受學生的喜愛,只要教師用心研究教材,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從枯燥的數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快樂學數學的宗旨,學生通過游戲積極參與活動,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同時,數學游戲的滲透和使用也使數學知識變得趣味無窮、精彩無限。
參考文獻:
劉煥玲.游戲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10).
作者簡介:沈萍,女,1986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