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薇
【內容摘要】該文結合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從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從這兩方面探討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實踐“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以人為本 教育思想 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貫徹落實這一思想,筆者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就此作了持續的探索與實踐。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新課標明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語文教學過程既是學生不斷實踐聽說讀寫的過程,又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受到人文熏陶感染、提高審美情趣的過程。
1.在語文學習中滲透學會做人的教育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必須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在語文學習中滲透學會做人的教育。
例如,教材第六冊第四課《微笑著承受一切》這篇課文,描述了我國女子優秀體操隊員桑蘭在遭受意外事故后,怎樣在癱瘓在床的情況下,堅強地面對一切;怎樣在醫生的指導下克服困難和痛苦堅持做康復運動,最終能穿衣吃飯,生活自理,并在2008年成為我國的“申奧形象大使”,雖然行動不便,但仍然微笑著面對一切,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敬佩。這篇課文選材新穎,聯系我國2008奧運會,不僅使同學們了解了桑蘭的真人真事和國家的重大事件,而且教育同學們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如何自強不息,永不退縮。筆者結合課文的學習,以“我向桑蘭學什么”為主題,引導學生談談感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桑蘭的為人相比較,讓同學們自由地暢談自己的體會,把學習語文與學會做人相結合。
2.在語文實踐中融入情感感染的熏陶
傳統語文教育過度重視工具性,如:過度強調字詞句章的分析,這個字和哪個字相呼應,過渡句是哪句,中心句在哪里,文章分幾段,用什么修辭方法等,以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代替學生的自主實踐,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一篇篇生動具體的,充滿情感力量和豐富思想內涵的作品就這樣被宰割得支離破碎。
新課標的實施,為學生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學習過程的愉悅創造了條件。名著欣賞和詩詞背誦活動,使學生從語文學習閉塞的環境中解圍出來,進入浩瀚的語言文化開放世界;從老師填鴨式的枯燥講解,強制性的呆板訓練中解脫出來,步入自我感悟,自我體驗的自由王國。誦讀欣賞,口語競賽,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等,為學生搭建了展示風采,自我鍛造,自由發展的舞臺。風光秀麗的白羊山,清幽幽的膠河水成了學生欣賞自然、放飛詩情的理想場所。一名學生深有感觸地說:“過去老師上課除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講解外,就是讓我們翻來覆去的背課本上的那幾首詩詞。現在好了,我們可以放開膽子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盡情背誦唐詩宋詞,寫作文可以自由命題抒寫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名暫時差生也認為:“以前無論怎樣努力,老師總是以有色眼鏡看待我們,感到很灰心。現在老師總把適合我們回答的問題留給我們,我們也能嘗到成功的滋味了。”
3.在感受體驗中內化情感態度價值觀
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理念的具體體現。傳統語文教學以應試為目標,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阻礙了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除了知識與技能外,更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和在感受體驗中內化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大膽發言,在學生的觀點與老師不一致時,首先加以肯定:“你的想象力很豐富,說得很不錯。”必要時可利用課堂新的生成引導討論:“下面還有誰再提出其他不同的想法。”這樣,語文學習就不再會枯燥乏味,課堂氣氛也不再會沉悶無趣,這不僅為學生的體驗與感受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中培養豐盈的情感,豐碩的思想,自由的心靈,堅韌的意志等素養,在師生的平等對話和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中張揚生命意志和激情,陶冶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
二、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下面以《太陽》一課的教學節錄為例談談貫徹這一理念的體會。
【案例】《太陽》一課的教學節錄
上課開始,運用自讀、齊讀和默讀讓學生讀三遍課文。接著請學生說說讀明白了什么,并讓發言者把內容簡要地寫在黑板上,十多個學生寫了大半黑板。接下來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序。
師:如果大家不看課本,就看寫在黑板上的這些內容,你們能將這篇課文的故事講清楚嗎?
生:不能,因為沒有次序,東一句,西一句。
師:對,要說明一種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敘述。那么,誰能參照課文的順序,給黑板上的這么多條內容標上序號?
生再讀書,思考,十多位學生又走上講臺,依據課本給內容排序。
師:現在標上了序號,就按這順序大家能讀明白嗎?
生的意見有了分歧,持否定意見的學生說不清“仍然讀不明白”的原因。
師及時點撥:②③④條好像三個士兵,他們有一個班長,那就是①。可見除了順序外,還得有個層次。
生:哦!剛才標了順序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為沒有看清內容間的層次關系。
師:黑板上的這些條目中,藏著好幾個“班長”,你們能找出來嗎?
生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幾個“班長”。
師:我們剛才找到的四個班長一般“高”嗎?
生:班長的前面還應有個“排長”。
師:那你就給這個“排長”起個“名字”吧!
生:太陽的特點、太陽的情況、太陽的知識、太陽的奧秘等。
師:這是太陽所有的情況嗎?
生:是基本情況。
師:原來的一二三班現在有了個“排長”,那原來的第四條怎么辦?
生:也應升為排長。
師:這樣的話,課題《太陽》該是什么“長”?
生:連長。
【反思】該課就課文大意的概括和“言之有序”知識的感悟,充分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思想。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搭建一個平等對話的“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勤于思考、積極發言。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實現自主建構。主要有如下體會:
1.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
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師,首要的是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努力學習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在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法水平,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實踐活動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在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對情感態度的體驗中讓學生得到五個解放:“解放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解放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放手”,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習得真知;“解放嘴”,讓學生在交際質疑中培養問題意識;“解放時空”,給學生減負,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2.正確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一種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過程、方法、評價都有自覺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其關鍵是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求知欲和進取精神。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倡導在自主、自悟基礎上的多樣化合作學習方式,不僅能互相啟發、共同提高,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協作能力。
探究學習是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綜合性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注重于實踐的過程與方法,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態度,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積極改變教學方法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精心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充分利用課堂新生成的教學資源,在實踐“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將“以人為本”教育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而這一思想的貫徹落實要靠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即要積極實踐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倪文錦.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濱海園區東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