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蓮
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理解知識、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在學生認知建構、思維訓練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本教育提出“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論,將課堂學習交還給學生,從而形成高質、高效、生動快樂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機制。因此,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練習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對傳統的練習形式和練習策略進行了改革。
一、課堂練習設計要有趣味性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課要上得有趣”,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幷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要有所發現,在發現和頓悟中感受到學習樂趣,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但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強化數學練習的趣味性尤為重要。通過趣味性練習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質疑,產生求知欲,從而積極思考,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讓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數學,而我馬上判斷出是否被3整除,學生用豎式驗證后,頭腦中便產生了“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算出來?”的疑問。萌發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找到其中的規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教學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寓教學于游戲之中,把單調的學習變得有趣,把枯燥的練習變得生動,使學生在緊張的腦力活動之后,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鞏固已獲得的知識,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設計了“孿生兄弟”的游戲環節,把分數卡片發到學生中,當一位同學出示一張分數卡片時,要讓學生判斷自己手中的分數是不是和同學手中的分數大小一樣,如果一樣就高舉分數卡片幷大聲說出這個孿生兄弟是怎樣辨認出來的。學生通過游戲能快速找到8/16=4/8=1/2;21/28=3/4等等。
二、課堂練習設計要有生活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边@就是說,數學在生活中來,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所以,教師要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我設計了“找同學”的練習,1.學號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2.學號是最小的質數3.學號是最小的合數4.學號既是奇數又是合數5.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這樣的設計,點燃了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的強烈求知欲,積極參與,從而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三、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可操作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們應該把機械單調的練習設計為學生自己有聲有色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如教學《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出現練習“把兩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拼成一個表面積最大的長方體,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拼成最小的呢?”這樣,我就引導學生操作:學生用兩本完全一樣的數學書本動手拼一拼(合并最大面、合幷最小面),用眼看一看,算一算拼成的大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再根據長方體表面積公式求出問題所要的答案。這樣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這一操作練習,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動手和實踐能力,化抽象為直觀,喚起學生參與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新的欲望。
以上幾種練習的設計,充分遵循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傊?,練習不再是單純的做習題。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導的練習設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生活領域中去,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發揮課堂練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的最大效應,力求達到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