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子
摘 要: 本文結合高等職業教育要求及社會對高職學生的需求特點,根據作者的工作經驗,對《基礎過程施工》課程教學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基礎工程施工》 教學過程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人才。基于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對學生素質要求的不同,高職教育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針對這一教學特點,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基礎工程施工》課程是建筑工程技術重要的核心課,根據加強實踐教學的需要,筆者就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學習《基礎工程施工》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基礎工程施工圖和地質勘察報告識讀的能力;確定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工藝流程和質量檢查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正確編制基坑工程、基礎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具有地基處理方式和處理工藝選擇和施工能力;能夠在國家規范、法律、行業標準的范圍內,完成地基基礎施工和管理、處理地基基礎一般問題的工作。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顯而易見,學習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使學生畢業進入崗位后將所學變為所用,是以往側重于理論教學方法亟待改變進步的。
第一,系統學習課程之前,讓學生對基礎工程涉及的內容有一個感性認識,即實物教學法的應用。對于具備建筑專業知識行業工作技能的專業人士而言,提到基礎工程,具體的工程項目就會清晰地呈現在思維中。然而,對于學生而言,基礎工程是一個大而空泛的詞條,作為隱蔽工程,學生對其的認知是很少且茫然的。這就要求在教學初期,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基礎具體形式及組成是極其必要的。隨著高職教育的高速發展,多數高職院校的不同學科都會建立相應的實訓室,若具備基礎工程實訓室,應先帶學生參觀各種基礎模型,從外觀到內部構造有一個直觀認識,而不僅是課堂上的文字學習,枯燥且無法形成立體圖像;若不具備基礎實訓室,則需要教師大量收集各類基礎圖片,制作PPT,從而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所學內容有質的認識。概念清晰,才能對所學產生興趣。
第二,視頻現場教學法的應用。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光有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現場教學法即到工作現場參觀學習,能夠在生產現場看到各種工藝流程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建筑行業的工作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一教學法的應用。建筑工地本就屬于高危工作環境,工作人員都要小心翼翼,如果一次性帶幾百名學生到現場,安全很難保證,批次到現場,又會極大地影響工地工作,同時,建筑施工本就是長周期的運轉過程,學生很難在一次或兩次的現場觀摩中真正有所收獲。那么,怎么解決這一矛盾呢?筆者認為,將現場教學法改進為視頻現場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教師去施工現場針對不同項目的施工錄制施工視頻。如基礎定位放線、模板工程、鋼筋籠的綁扎及放置、混凝土澆筑等,將各道工序錄制并制作成視頻,同時利用發達的網絡資源,大量收集網上各類相關施工視頻,同一個知識點多視角呈現。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每一個工作知識點,既做到了理論教學,又能通過視頻現場教學法向學生展現完整的工藝流程,讓學生有如親臨現場,并且避免學生在施工現場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第三,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應該有更明確的側重點。現在的教育模式很多時候是期待將學生培養為全才,希望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更快更好地滿足各種工作需要。但是這種培養方式,表面學生看似什么都會一點,其實什么都不精通。很多時候與其面面俱到還不如有的放矢,高職教育尤其如此,高職院校的招生與社會供給往往具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多數學生會選擇自己所在地區或者相鄰地區的高職院校就讀,畢業后往往在附近區域就業。這個特點就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如筆者所在學校位于西南地區,《基礎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建設的企業調研中,企業專家明確提出希望這門課程的開設更具有區域特點。西南地區大多屬于巖石地基,多采用淺基礎及挖孔樁,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大這些基礎類型的學習,北方地區才會采用的箱型基礎,或者嚴寒地區才可能考慮的凍脹土問題等,應該在教學中被弱化。根據不同的地區特點,強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用的知識點,為學生打好更堅實的工作基礎。
姜大源教授在《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課程是連接工作崗位資格與職業教育機構培養目標的橋梁,即學生獲得的職業能力后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由此可見,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是極其重要的組成。然而,如何開展實踐教學,如何更好地將實踐教學應用到各門課程中,還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努力,不斷摸索、探求,以更好地完善高職教育。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
[2]朱永祥.地基基礎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