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潔
摘 要:企業管理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目前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對當今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有一定的促進。
關鍵詞:實踐教學;參與式教學;學生角色;考核方式
一、企業管理課程教學中的現存問題
(一)授課中缺乏實踐訓練。企業管理課程是一門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抽象、實踐性強是其最大的特點。而在目前大多數老師的授課方式中,絕大部分時間用來純講理論知識,很少老師將實踐性教學任務安排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本無法體會企業管理業務的全部流程。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后不能適應崗位技能需要,無法實現畢業與就業零對接的現象在目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老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一些授課老師的教學方式有待于改變,理論與案例分析相結合似乎是亙古不變的授課方式,這種長期的授課方式使課堂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把老師當成知識的唯一寶庫,唯老師是從,老師講什么,自己學什么。最終造成了學生到單位之后一問三不知的局面。
(三)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企業管理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有的大部分學生覺得有些章節的理論有點抽象,就放棄了對它的深究;更有的學生認為,畢業之后肯定是去基層工作,管理工作和他們無關。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求職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和改變他們的學習觀念是企業管理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落套的考核方式。企業管理課程大部分依然采用落后的考核方式,即采用完全筆試測試,這種考核方式旨在考查學生們的記憶能力。但是這種考核方式忽略了企業管理課程的本質,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這種考核方式是與社會需要和學校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二、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運用實踐提高學生能力?!镀髽I管理》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可以將管理教學與企業結合,帶領學生對企業急需解決的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在對案例素材的討論中,教師需要引導分析思路,給出邏輯框架,要求學生客觀闡述觀點,做到有理有據,同時要注意案例所給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企業是在一定的資源、環境約束下做出決策,要大膽假設,多視角分析問題;或請企業高層管理者來校做精彩的講座;或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作,學習作為一名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另外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管理實驗室,并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大賽或GMC挑戰賽。
(二)使用參與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由學生自愿組成
5-8人的“學習團隊”,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踐訓練項目;例如在人力資源招聘課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招聘活動,由學生自己劃分招聘者和應聘者,然后進行角色互換,通過實際的參與,讓學生了解應聘中應注意的事項以及單位希望的人才類型。學習小組的教學方式使教師逐步由傳授者和監督者變為指導者和協調者,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可以通過通過設置情景、提出問題、討論交流、提供對策建議、分析案例等多種方式實現全員參與,師生互動。根據教學目標向學生提供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簡短案例,使學生們進入某種管理情境之中。保證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由學生互動訓練。
(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育的重心應當由關注“教”轉向關注“學”,由關注“學習什么”和“記住多少”轉向“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通過采用多樣化的課堂組織形式,包括啟發式教學法、生活情景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討論、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考能力。關鍵需要教師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發言,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轉向積極主動的探索者,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管理者,這種學習管理者角色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并不斷進行創新。
(四)使用新型考評方式。(1)調整成績折算比例。建議把本課程的考核分為兩部分,實踐性考核與期末考核。實踐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40%,采用隨堂考試、考勤和態度、小組作業情況、個人作業、課堂發言、課內實訓報告、課程論文等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實做能力;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60%。(2)實行開放式考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必須突破傳統考核的封閉性,增強考核的開放性,而不只是拘泥于課本的內容。在考核過程中要堅持考核范圍、方式、標準開放三個原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實行全程化考核。在考核過程中應當避免一張期末試卷決定學生成績的現象,堅持從始至終全過程進行考核,即在學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以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真實學習程度的考核。建立與教學方式配套的多環節和全方位的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子熙.理實一體化教學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10(9):12-14
[2] 陳倩.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人才[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