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萍
摘 要:中考歷史復習課教學中,如何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復習課的功效,幫助學生從容地應考,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鑒于此,初中歷史教師指導學生復習課的教學尤為關鍵,高效的歷史復習課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復習課 中考 歷史教學
中考歷史復習受時間緊迫、知識眾多、內容零散等因素的制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強歷史復習課的實效,幫助學生從容地應對中考,是初中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以下作者結合多年的教研經驗,談談三點個人見解。
一、用好“標”
1.正確處理《歷史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標”是指《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下文簡稱《歷史課程標準》)與《福州市初中畢業會考與高中招生考試說明(歷史科)》(下文簡稱《考試說明》)?!稓v史課程標準》是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依據;而《考試說明》則是地方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際量身定制的考試藍本,是地方組織中考的命題依據。為此,初中歷史教學不可能離開《歷史課程標準》,中考歷史復習課教學更是要依托《考試說明》有針對性地進行。可見,《歷史課程標準》指導《考試說明》,《考試說明》受制于《歷史課程標準》。事實證明,正確處理好《歷史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之間的關系,對中考歷史復習課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2.認真領會《考試說明》中的命題原則、范圍與要求
《考試說明》規定的命題原則體現了課程改革新理念:基礎性、時代性和發展性。其反映的考試目標明確,力求體現本地學生的學業水平。
《考試說明》規定的具體范圍包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中國歷史》八年級上下冊、《世界歷史》九年級上下冊以及鄉土歷史的相關知識?!犊荚囌f明》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對初中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學習要求依次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后一層次的要求包含前一層次的要求。例如,“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評價秦始皇”是屬于運用層次的知識點,教師不僅僅是指導學生簡單地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事實并進行評價,而是要指導學生將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與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內在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遵循“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辯證地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認真領會《考試說明》的命題原則、明確《考試說明》的范圍與要求,這對于中考歷史復習課的教學大有裨益。
3.緊密結合《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把握主干知識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地逐條解讀《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明確要求學生不僅對《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要了如指掌,而且對《考試說明》的每個要求做到胸有成竹,準確地把握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加深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熟練程度。事實證明,緊密結合《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恰當地把握歷史主干知識是提高復習課教學實效的基本途徑。
例如,復習“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時,教師指導學生緊扣“左宗棠收復新疆”這個主干知識,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左宗棠這個人物的基本史實,甚至可以拓展到鄉土歷史中“福州船政局”這個重要知識點的復習。通過這樣的復習課教學,學生對歷史主干知識的把握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上好“課”
1.重視基礎,回歸教科書
高效的復習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初中歷史知識雖然千頭萬緒,但是只要緊扣基礎知識,對照教科書中重要的課節等內在的知識點進行條理化的梳理,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復習效果。不過,復習課絕不是炒冷飯,不是按照新課重復上一遍,復習課的教學設計也和新課的教學設計大相徑庭。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復習課準備的PPT相當精美,搜集的材料眾多,課堂容量也很大。但是,其復習的歷史基礎知識大多游離于教科書之外。這樣的復習課看起來似乎不錯,倘若隨堂測驗,以鞏固所復習的基礎知識,相信學生的表現必定是另一番情形。實際上,復習課不僅要注重教學實際,講究復習效率,更要重視基礎,回歸到教科書中的歷史知識。教師要求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幫助學生找到教科書中相對應的知識點,并標注重要的記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在開卷考試中得心應手,翻書自如,真正幫助學生做到聽得進、記得下、考得出,發揮最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績才是硬道理。
例如,復習“閉關鎖國”知識點時,教師指導學生快速地查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8頁,從原因、具體表現、影響等方面入手,對“閉關鎖國”作一個深入的了解,并標記成重要,以此節省考試的時間,提高答題的準確率。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道理。
2.構建網絡,知識系統化
初中三年六冊教科書加上鄉土歷史,呈現的知識點眾多而且比較零散。教師如果不加以整理,復習課出現線索模糊、要點不清、思路紊亂,學生就會學得吃力、束手無策。再加上其他學科的擠壓,復習歷史學科的時間是微乎其微,最終由于準備不足,學生匆忙應考,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重新歸納整理。依托《考試說明》中的知識點,以專題的形式歸納、比較,整合歷史發展的縱橫聯系,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趨勢。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把握歷史主干知識,使之系統化、條理化,以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筆記,提高復習效率。
例如,復習“戊戌變法”時,可以連同“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知識點,按照“探索歷程、學習西方內容、代表人物、口號或綱領、主要活動和歷史作用”等項目制作題為“近代化的探索”的表格,這樣就把《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干知識大多歸類其中,一目了然,這種做法深受學生青睞。
同樣還是“戊戌變法”這個知識點,還可從時代背景、時間、改革者、改革內容和結果等方面列表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中外歷史的比較,從而構建比較系統的知識網絡,提高復習實效。
3.適當練習,促能力提升
由于歷史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很多學生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平時不用怎么復習,不用另外花時間做練習鞏固基礎知識,只要考試時翻翻書,找找知識點抄下來就可以了。要知道在規定的60分鐘內,從頭到尾翻書找答案就會花費很多時間,況且有的題目在教科書中沒有明顯的答案,而是考查歸納、概括、綜合等思維能力,結果是教科書還沒翻完,考試時間就結束了,成績當然不理想了。由此可見,即便是開卷考試,平時必要的練習也不可或缺,教師要精心備課,梳理相應的主干知識,精選典型的題目,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加強練習,訓練歷史基礎知識的熟練程度,以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考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在加強基礎知識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歸納、概括、綜合以及提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誠然,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對于提升各種能力大有幫助。但我們反對題海戰術,決不能讓陳題、濫題耗費大量的精力。實踐證明,中考歷史復習課的教學只有致力于學生知識的鞏固、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選好“點”
“點”是指學年度發生的社會熱點。近年來,各地的中考歷史大多會結合本學年度發生的國內外大事,這些社會熱點加上教科書上的重點,往往是中考歷史命題的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搜集資料、積累資料、選擇資料,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時事政治,聯系社會實際。在復習迎考階段,教師要時時關注這些熱點問題,尤其是要選擇好學年度的熱點素材將其與《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以及教科書的重要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熱點素材更要精心挑選并充分地加以利用,這也是提高復習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例如,2012年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毋庸置疑就是學年度的時政熱點問題,教師可以選擇利用這一素材,結合教科書上關于中國共產黨歷次會議如中共“一大”、“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些重要的史實,形成知識網絡,指導學生更加系統地復習。
2013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這也是學年度的熱點素材。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查找教科書中有關毛澤東同志的重大史實,如中共“一大”、“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和“開國大典”等重要的知識點,提高復習效率。
2014年是“一戰”爆發100周年,“二戰”爆發75周年,兩次世界大戰問題就成為本年度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其中的薩拉熱窩事件、諾曼底登陸更是成為重中之重。引導學生結合兩次世界大戰,了解兩場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影響等知識,進而讓學生深刻理解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總之,在中考歷史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及早謀劃,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復習效益,最終考出理想的成績,這需要廣大的初中歷史教師不斷地探索、努力地追求。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