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科
摘 要: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們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觀點、闡述一個原理,表達一種看法,傳授一種教育思想,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感悟、理解、接受新知,得到教育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關鍵詞:故事;數學課堂;激趣
新課標中提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體會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故事教學,可以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數學、更愿意接受數學、更樂于學習數學、更喜歡學習數學。故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神奇的教育力量。
數學課中,在不同的環節運用數學小故事,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就如何在課堂上運用數學故事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引入時,往往有多種方式,可以復習引入,幫助學生回憶舊知,以便教授新知,但往往學生的興趣不大,而采用故事導入,學生的興趣就可以大增。這樣,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整節課的教學成功可以做好一個鋪墊。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對稱圖形時,按照常規的方法導入新課時出示多個對稱圖形,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對稱圖形,找出它們的特點,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不高,而利用故事引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教學效果良好。在教學對稱圖形時,導入時我利用課件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森林里有只可愛的小蜻蜓。一天,它遇見了蝴蝶,對蝴蝶說:“我們是一家人。”小蝴蝶就奇怪了,說道:“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是一家人了?”小蜻蜓笑了笑說:“在森林里還有很多物體和我們是一家呢。”教師隨機提出問題:小蜻蜓找到了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時,目的就非常明確了,而且課件的動畫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起來。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后再回到故事,學生就會發現前面讓他們所找的都是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既輕松,學習效果也比較明顯。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個故事,只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里面卻運用到了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根據他的“認知——發現”說的學習理論提出來的,是指依據教師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通過學生自己主動的思維活動,親自去探索和發現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題方法等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學生要運用創造性思維去進行學習,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事先未知的結果,即發現法具有主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
二、名人故事,拓展學生知識面
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有時給學生們一些數學家的故事,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 ,讓學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學習數學,變成為學數學而學到積極主動學習數學,探索新知。 通過名人的事跡也能讓學生受到教育,如他們的鉆研精神都值得學生們學習,從而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例如在教學加法的巧算時,拋給學生一個“1+2+3+ ..... +97+98+99+100 = ?”的題目,然后讓學生先自己動手解決,在講解時,并不直接告訴學生巧算方法,而是講了數學家高斯的一個故事: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1+2+3+ ……+97+98+99+100 = ?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與100 加至1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4+3+2+1 =101+101+101+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故事講完后,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個方法,從此也記住了數學家高斯的名字。
三、學生做故事的主人公,運用故事解決數學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才能激發學生高昂持久的興趣。常言說實踐出真知,在課堂中,給學生創造數學情境,讓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了活動,經歷了建構知識的過程,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獲得的知識較深刻;同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興趣濃厚。要盡可能多的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等量代換一課時,我在課堂上一直用“以物換物”作為本節課的主線,把學生置于故事之中,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各種角色,例如村民,他們分別養殖了多種動物,要進行各種食物的交換。第一次教師做示范,接下來的交換由學生進行,學生參與的興趣高漲,紛紛舉手表示要自己嘗試。教師在編故事的同時,也將本節課要掌握的知識創造成了他們的故事情境。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將本節課的新知識進行了靈活運用,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不再覺得數學是枯燥的 ,學生感受到數學課也可以非常生動有趣。
四、課前數學小故事,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每節課前,給學生講一個數學小故事,比如說阿凡提編繩子、生死紙條的故事等,雖然不一定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直接有關,卻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日積月累下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識面也變寬了。
故事進入數學課堂,尤其是低年級,非常有必要。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學生邊聽故事邊學習自然樂此不疲了,他們表現出主動學、愿意學,甚至愛學,學習效果良好。當然,在故事情境的編創中,我們要花心思認真揣摩教材,精心組織生動活潑的文學語言和精煉準確的數學語言,故事情節緊扣主題,也就是為完成教學目標而說故事。在運用時要合理安排時間,把握好度,在必要時提出數學問題,從而把學生從故事自然引領到數學知識學習中去。
當然,小小故事在數學課堂中的運用還遠不止如此,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僅僅依靠故事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還需要我們不斷摸索,不斷進取!
參考文獻:
[1]湯書翔:《小學教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