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書果 王宇紅 韋麗華
摘 要:伴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發展,影響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環境因子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緊時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政隊伍建設,重視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研究生;思政教育;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281-0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對研究生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使其形成符合大學生行為準則和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研究生思政工作面對的對象,是一群有活力、有主見、充滿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現實迷茫的年輕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受制于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與變化。
新時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和利益關系等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研究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傳統“單一教育”模式基礎上,出現了以“雙向教育”、“互動教育”和“平等教育”為特征的新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因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關注新環境、新變化,不斷改革創新,取長補短,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進新時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
一、改革傳統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工作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方針;堅持“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標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環節。
隨著90后的大學生逐漸成為高校研究生主力,一方面,他們充滿著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好奇,另一方面,他們對傳統“一言堂”式的“被動接受”教學模式感到厭倦和抵觸,學習態度散漫。在思政課上出現睡覺、做其他事情、甚至曠課等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傳統的思政教育以“單向講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將思政教育的理念、內容、各種社會規范強加于學生,講授方法以板書為主,呆板枯燥,上課缺乏生機。面對經濟發展全球化帶來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復雜化帶來的價值取向多樣化、網絡技術現代化帶來的現實生活虛擬化等,我們必須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更新育人理念。保羅·弗萊雷曾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1]。新形勢下,要求師生之間的交流是“你—我”之間平等的協商,要求在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下,構架開放的對話交流模式,變“主客體”思政教育為“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堅持教育即服務的思想,注重人文關懷,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增加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
二、完善學科體系建設,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教社科〔2010〕2號)要求,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新方案試點和實施工作,要貼近研究生思想和學習實際,以研究型教學為導向,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創新考試考核辦法。學科建設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兩課”教育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科學的課程設置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基本環節。面對90后的研究生,我們應實時更新授課內容,及時聯系社會熱點新聞,緊密結合學生生活,準確把握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結合度。要根據新時期面臨的新問題,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理論講授與專題講座相結合,理論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討論相結合,正面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將研究生思想政治考察評定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融入研究生入學、課程學習與考核、開題答辯、論文審核、畢業答辯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從細處全方位落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2]。積極引導研究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理解,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在教學方法上,教育者應主動適應時代潮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幻燈片、投影、錄像、電影、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說服力和影響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三、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0〕11號)明確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高等學校應根據研究生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為主體、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課”教師作用,不斷完善黨政齊抓共管、全校緊密配合與研究生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堅持和完善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嚴格選拔、培養和管理機制,通過進修學習、社會實踐、掛職鍛煉、交流考察、業務競賽等活動,培養一批理論功底扎實,政治立場堅定,勇于開拓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具有人文關懷素養的高素質管理隊伍。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生活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研究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學校穩定、建設和諧校園的客觀需要。通過創建與時代相融合,適應主流文化發展的校園文化,開展合符多元文化需求的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不斷提升研究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研究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注重校園櫥窗、宣傳欄、海報、電子視頻屏、宣傳標語等環境建設,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政教育文化環境,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襲;注重研究生社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的建設和完善,指導研究生結合自身專業,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豐富研究生課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培養;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面對面咨詢、網絡咨詢、書信咨詢、班級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做好在校生、畢業生、貧困生、違紀生、心理異常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注重研究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通過寒暑假、節假日、雙休日等開展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研究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惰,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等。
五、重視研究生媒介素養培養,正確引導研究生對新媒體的認識
媒介素養指社會主體在通過各種媒介傳播信息、認知信息、使用信息、加工信息和再加工信息的過程中所應具有的理性能力[3]。它包括了解媒介并從媒介獲取需要的信息,培養對媒介信息的辨識、批判與選擇能力,學習媒介信息的知識和傳播技巧,有效將媒介“為我所用”,通過媒介完善自我[4]。
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思政教育主體的客觀需要?!吨泄仓醒雵鴦赵涸从谶M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是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政交于的重要手段”。據《第3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隨著信息網絡的不斷普及,中國網民已達到5.91億,其中青少年達到80%以上。在電影、電視、智能通信、QQ、Email、微信、飛信、微博、博客、人人網、高校BBS等媒介技術的推動下,學生信息的獲得變得更加快捷、方便、開放。媒介傳播已經成為研究生表達個人情感和認知、展現個性的最主要平臺,傳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和“主導型”受到嚴峻挑戰。思政教育主體應主動深入社交平臺,在媒介的作用下,加強與學生的線上、線下溝通。使教育對象從“點對點”擴大到“點對面”,及時掌握學生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
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客體的迫切愿望。各種媒介傳遞的信息,具有表現價值的多重性、形式多樣性、來源隱蔽性和內容豐富性等特征,它們既有正面的,亦有負面的。作為心理上尚未成熟的研究生,面對海量的信息,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不被污濁的信息腐蝕自己的心靈,是當代研究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通過加強媒體素養教育,以互聯網為載體,建立網絡、手機即時交流平臺,開設博客、微博、論壇等,通過郵件、短信、微信、飛信、QQ、微博等媒介載體,將積極向上、思想健康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以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為根本任務[5]。當今社會的研究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優良的人文素質、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較強的創新能力,還要具備嫻熟的社會交往溝通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做好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基礎。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們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立足國情,與時俱進,不斷深化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創新,推動我國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顧建新.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2]謝勝男,張瑾,史祺云,等.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難點與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4(1).
[3]姚成元.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5(4).
[4]楊燕蓉,大眾傳媒時代青少年學生思政教育研究——以媒介素養教育為例[J].學理論,2013(2).
[5]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