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玲
摘? 要:本文從現階段我國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現狀分析入手,剖析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新時期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的構建,貢獻自己微薄之力。
關鍵詞:旅游文化;現狀;P-C-M模式構建
在早期,旅游經營者只是通過把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營銷手段,而如今,旅游文化營銷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營戰略,探究成因,一方面,旅游文化能滿足人們的觀賞需要、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能給旅游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市場回報。
一、現階段我國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現狀分析
(一)旅游文化產品缺乏深層次開發。旅游文化,準確來講,應為文化旅游,景點有文化內涵才能吸引游客,反之,單純的景點無法吸引游客。旅游因文化理念的加入,而提升了莫大的附加值?,F如今,旅游行業已從“單純只靠游客數量增加收益”的怪圈中跳出,所以,不斷挖掘深層次的景點文化內涵,才是旅游行業的生存之道。但現狀則為,旅游行業經營者對挖掘深層次旅游文化的理念匱乏,只是簡單的對景區、景點、旅游線路等進行變化,開發,不能從文化的角度,去再次解讀旅游環境,導致旅游文化沒有連續性。
(二)旅游文化主題缺少特色和個性。景區的生命力、吸引力就在于景區的主題。特色主題、個性主題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比如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江南典型水鄉古鎮——烏鎮,以“淳樸秀麗的水鄉景色、風味獨特的民間小吃、歷史沉積的民俗節目”為主題,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主題,是旅游文化營銷中的核心,是旅游行業之間的競爭力所在。因為,旅游是一種大眾化的審美過程。但現狀卻令人擔憂,很多景區、景點普遍存在嚴重的“跟風嫌疑”。所以,旅游文化主題的特色和個性,決定著景區的長遠發展,切勿盲目跟風、雷同。
(三)旅游文化的營銷策略枯燥單一。現在的旅游文化的營銷策略,已經與“文化”二字背道而馳,如果說早期的文化旅游還算是營銷手段之一的話,現在,則不然。因為多次經歷文化旅游后,游客對其已經熟知。“文化旅游”已經無法再次吸引游客,“降價”反而成為文化旅游的“生命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于沒有挖掘景點的文化內涵;其次,旅游文化營銷的宣傳策略手段也普遍單一,除了不停投入的廣告宣傳外,很難見到其他出彩的宣傳方式,宣傳缺乏立體感,持久性;再次,旅游時間相對集中,旅游經營者只把目光盯在全年為數不多的幾次長假上,造成大量游客短時間內涌入各大景區,被網民諷刺為,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看人頭。
(四)旅游文化營銷策略呈現快餐式。旅游文化快餐式的營銷策略,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誤區。例如:《馬向陽下鄉記》在央視熱播后,取景的淄博市淄川區涌泉村,就成了當地最炙手可熱的旅游地。但是在《馬向陽下鄉記》開播之前,淄博市淄川區的涌泉村,只是一個距離淄川區中心35公里遠的小村莊,由于位于群山之中,盡管它已經成為了一個風景區,但是來此探訪的人卻并不多。然而隨著電視劇慢慢退出銀幕,涌泉村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類似這種景點品牌如曇花一現般。這樣的旅游文化營銷策略缺乏張力,缺乏生命力。
二、新時期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的構建
旅游文化受到三個基本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市場、需求、文化。原因在于,一是旅游本身就是連接市場與需求的橋梁,實現市場與需求的良性對接,是旅游的根本任務;二是文化因素影響著市場、需求,是旅游聯系的第三個端點。所以,市場(P)、需求(m)、文化(C)這三者成為了互為影響的三角關系,且這三者,構成了旅游文化營銷的運作模式。在此種新形式的旅游文化營銷的運作模式下,又可以細分為四類:第一種,以旅游產品為目標,以整個旅游市場的需求為核心,兼顧文化因素,考慮的順序依次為:市場、文化、需求,即為P-C-M營銷運作模式;第二種,以需求為目標,考慮的順序依次為:需求、市場、文化,即為M-C-P模式滿足市場需求;第三種,以文化創新為目標,以市場為核心,考慮的順序依次為:文化、市場、需求;第四種,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文化為目標,考慮的順序依次為:文化、需求、市場。以上四種營銷方式,由于出發點和注意點的不同,效果的取得亦會不同。接來下,我們就以這四種營銷模式,細細分析。
(一)挖掘旅游文化產品內涵,恰當運用P-C-M營銷運作模式 。P-C-M營銷運作模式,其中,文化(C)作為連接市場(P)和需求(m)的中間項,意為借助文化媒介,把旅游產品推向市場,滿足需求。旅游文化營銷,實質為營銷與文化的結合。文化不能因為營銷的原因,而去改變自身。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化屬性的力量強于營銷力量,在營銷與文化的結合中,營銷應以文化為根本,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內涵,輔之于恰當的營銷手段;另一方面,若為了營銷而去強行改變、改造文化屬性、文化內涵,這樣會增加不必要的投入。恰當運用P-C-M營銷運作模式,能使游客對文化產生認同感、親切感,然后,再把產品推向游客,這樣有助于產品實現價值。
(二)旅游資源實行整體策劃,運用M-C-P模式滿足市場需求。M-C-P營銷模式中,需求(m)目標,意為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物質消費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忽視游客的精神消費。所以,在開發旅游產品使用價值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其文化內涵。原因在于:一方面,不會存在純文化的旅游產品,文化必定依附產品而存在,但并不意味文化因此而被忽視;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產品決定性因素,是旅游文化營銷的核心、靈魂。所以,在營銷前,旅游經營者應深入了解產品文化底蘊,挖掘產品文化內涵,對旅游資源實行整體策劃,再與市場需求相聯系,使得二者保持通暢。比如,山西省的旅游開發就很值得提倡,不僅開發文物古跡、山水自然景色,而且還將文物古跡與山水相結合,利用文物古跡的文化感染力,將山水自然景色,推向市場。
(三)確保旅游策略的差異性,實現以文化創新的C-P-M模式。創新是旅游行業不斷發展的動力。當今,人們對于文化需求提高,滿足的程度也因人而異。所以,如何把握在現有的旅游產品上,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創新符合旅游產品特色的文化主題,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旅游經營者的面前。誠然,影響旅游經濟效益的因素很多,比如當地政策、景區的硬件措施等。但關鍵還是在于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徹底融合。這就需要一個適當的、吸引游客的文化主題,將文化主題融入到旅游產品中去,利于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以文化創新的C-P-M模式。比如蘇州擁有各式各樣、數目總多的私家園林,將這種園林歷史文化融入至當地水鄉古鎮中,形成了特有的園林古鎮文化。
(四)實現多文化營銷的整合,爭取滿足不同需求C-M-P格局。了解市場、把握市場、引導市場,滿足市場,是營銷的過程和目標。旅游行業也是如此。C-M-P營銷運作模式就是以需求為關鍵點,以文化為出發點,以產品為著力點。具體為,密切關注市場,發現市場變化動態,挖掘消費空白點,以此為基礎,掌握文化發展潮流,預測文化發展趨勢,準確判斷未來消費需求,再推出適當的旅游產品,符合人們對旅游文化的消費觀。營銷法則有一條為:發現需求,也就是創造了需求。C-M-P營銷運作模式,正是對這一法則的很好詮釋。同時,不斷創新營銷方式,對文化營銷實現整合,不再單純的依靠廣告、降價等單一手段,爭取滿足不同需求C-M-P格局。
結束語:在旅游行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文化、對精神的需求已經遠遠大于對物質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會因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的不同,而受到影響。旅游行業應與時俱進,在具體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選擇屬于適合增加發展的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 廖寧怡,歐陽曉波,王莉娟.? 旅游文化營銷研究[J]. 商業經濟. 2010(02)
[2] 王曉斐.? 試析城市旅游文化的營銷策略[J]. 特區經濟.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