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智
摘 要: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相關政策是基于中國基本國情,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是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環節,針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系統論述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特征,深入研究目前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完善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一系列建議,研究結果為完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理論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63-02
隨著國內社會轉型進行的逐步加快,市場經濟環境下,國內的綜合國力與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國家的建設更是需要大批的優秀人才來加盟,但是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隨即顯現出來,尤其是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文化差距更是突出。國內為改變這種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推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等相關戰略,旨在提升西部的發展速度,保證中國整體的穩定發展。經濟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故針對集中在西部地區聚居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尤為重要[1]。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第一步,關系到國民教育事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針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開放系統,具有外部特征與內部特征雙重特征。
1.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開放系統的外部特征。第一,管理體制多元化。在管理體制上,國家教育部門與民族事務部門聯合實行統籌規劃,對國內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實施宏觀管理。管理體制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國家行政部門與民族事務管理部門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基本現狀,針對其規模總量進行控制,通過綜合協調少數民族教育與國內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合理安排少數民高等學校的專業布局與結構,最大限度的提升少數民族高校的辦學積極性,整合少數民族學校辦學資源,提升少數民族學校的社會效益,同時,強化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指導,予以最大限度的、合理的經費支持。第二,服務區域化。世界各國一般將少數民族學校建立在少數民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其目的是為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子女提供更為便捷的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學校建立的區域性主要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高校與全國其他普通高校存在區別的根本性特征[2]。少數民族高校坐落于少數民族區域內,其一,為國家培育出棟梁之才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全面推動少數民族地域的經濟、政治、科技與文化的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域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知識服務和技術服務,同時將生產、科研與教學有效結合,共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2.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開放系統的內部特征。第一,基于少數民族為主要教育對象,針對少數民族的一系列問題展開研究。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以少數民族為主要研究對象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在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上與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目的是適應少數民族特區特殊的區域文化,服務于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平穩發展。針對少數民族問題的研究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區別與國內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國內通過設置民族傳統科技與文化專業等,促進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圍繞少數問題展開較為徹底的研究。第二,展開服務于區域經濟、政治、科技與文化發展的專業教育。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設置少數民族科技與文化專業以及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專業教育來更好地服務于少數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是少數民族辦學實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通過設置與區域發展相匹配的專業教育,促使受教群體能夠有所學、有所用,同時能夠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弘揚、傳承少數民族地域文化。
二、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相關政策是基于中國基本國情,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實踐證明,每一項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確立與實施都有效推進了國內少數民族高等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隨著國內社會轉型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背景下,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暴露出相應的問題。
1.政府審查把關不嚴,監督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的優惠政策受益于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針對少數民族聚居、雜居區域實施的力度最大[3]。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優惠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目的是服務于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照顧弱勢的少數民族成員,為其提供相應的受教育機會。政策實施以來,一些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民族考生通過各種關系將戶口轉回原地,在少數民族區域參加高考,享受同樣的加分政策;還存在以部門本來并非少數民族戶口,為了享受少數民族一系列的招生優惠政策,通過一定關系將自己戶口改為少數民族戶口。高考移民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國內的招生秩序,侵犯了少數民族地域考生的權益與利益,這些本不具備享受招生優惠條件的考生享受著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占有了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的教育資源,給予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帶來的極大的競爭力,使得其中一部分考生因此喪失受教育的機會。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始于各級政府對受益對象的審查、把關不嚴,相應的監督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為保障少數民族地域考生的權利與利益,應加大深大力度,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監督評價機制,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高校落實少數民族招生政策執行與管理未到位,教育與管理亟需規范化。高等院校是少數招生優惠政策實施主體之一,在實施與落實少數民族招生優惠政策的過程中,部分高校執行與管理過程中和國家預期實施效果偏離。高校少數民族招生優惠政策其受益名額有限,預科班成為社會精英群體與一些官員的競爭對象,預科班逐步成為服務于地方官員與社會精英人員的手段,同時預科班予以高額收費,嚴重違背了少數民族政策實施的本意,同時導致符合少數民族招生優惠政策的考生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失去通過高等教育途徑向上流動,學習高等教育知識,提升自身綜合理論與實踐能力,提高社會地位的重要機會。同時,目前各個高校在針對少數民族考生入學教育與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少數民族的考生進入學校后,其民族語言與學習基礎與長期在城市生活的考生存在一定的基礎差距,高校應該綜合測評民族考生的知識結構基礎,制定相應的課程,給予民族考生與社會其他考生同步競爭的緩沖期,全面考慮少數民族地區考生長期生活環境的民族性與特殊性,動態觀察民族考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將民族考生有效融入學校大環境中來。endprint
三、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完善研究
1.制定與完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相配套的機制。第一,規劃、制定嚴格的受益對象審查制度。各級政府與民族事務管理聯合制定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確保政策實施的信度與效度,強化政策的實施質量。嚴格審查制度的質量是保障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實施的重要一步,是對少數民族地區受益考生負責任的基礎表現。第二,制定與完善對貧困少數民族學生的資助制度。針對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落后的基本現狀,國家各級政府以及高校聯合起來針對其經濟弱勢群體予以資助,政府與學校應設置少數民族專項獎、助學金,保證經濟貧困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評價體系[4]。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執行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實踐中,可以通過組建專業的監督評價考核隊伍,設立不同種類的民族政策監督與評估體系,針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招收數、教育狀況以及就業情況等做出專業評估,為國內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基礎依據。
2.高等院校要嚴格執行和落實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國內高等院校是執行與落實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執行主體,在政策的落實與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嚴格落實與實施少數民族教育招生政策是高校應有的責任與義務。第一,高校要強化對受益對象的審查,遵循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則,嚴格執行少數民族考生的招生政策。面對社會各級群體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其地方官員或者是社會精英的地位給予受教育的機會,應嚴格依據國家制定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的優惠政策進行對象的審查與管理[5]。第二,高等院校應嚴格把握高校少數民族專項基金制度的相關規定,確保實施對象符合受益標準,把這部分專項基金真正落實在資助貧困少數民族學生身上,為邊遠的民族考生、經濟貧困的民族考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保證高等教育的公平、民族的平等,社會的和諧。實踐中,高校在制定學費方面應從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嚴格遵循國家教育政策,結合少數民族地域經濟發展情況與考生長期生活狀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杜絕出現亂收費的現象發生;同時,高校應建立健全落實少數民族招生的制度,組建經驗豐富的監督、評價隊伍,將招生過程責任落實到個人,層層把關,同時將招生資料存檔,嚴格執行和落實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確保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利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富強.論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J].民族論壇,2007,(2):58-60.
[2] 曲木鐵西.試論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與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關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88-93.
[3] 鄧紅,毛玉鳳.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探討——基于對“少數民族高層骨干計劃”的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
究,2013,(5):21-25.
[4] 王世忠.堅持和完善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中少數民族優惠政策[J].湖北招生考試,2012,(30):1.
[5] 王斐斕.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政策研究[J].學園(教育科研),2013,(5):42-43.
[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