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云
摘 要:實現社區基層民主是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社會多元化的形成,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等均已成為新時期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動力;政府體制改革,社會政治穩定,政府權威合法性基礎的增強亦均成為政府大力推進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現實動因。
關鍵詞:新時期;社區;基層民主;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85-02
政治民主化是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這一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并從本質上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基層民主化建設應該是其核心之一,而社區民主化建設自當成為其關鍵。
一、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是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前提
民主政治的發展是當代政治發展的主流,政治民主化是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誠然,要建立和發展民主政治制度,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前提。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經濟基礎日趨成熟,社會和公民的自主化程度逐步提高,社會結構日益分化,公民政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這一切必然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
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因此,中國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在動力機制必然基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長足發展及其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動的加速,物質交換的加快,信息傳媒網絡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所有這一切都促使傳統的社會關系全面改觀,從而,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在這強勁的物質發展大潮的推動下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社會整體結構的現代化必將導致社會公眾的社會政治生活的現代化,而現代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政治民主化,所以作為現代社會結構基礎的社區必將走上民主化之路。
二、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高是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向“服務型”的轉變,這一切全面提升了社會自主化程度,成為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條件。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高表現在:產生了為數眾多的獨立所有制單位和所有者;公民個人大多從“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已經形成;各種非營利組織應用而生;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不為國家所控制的資源,社會因此而獲得了維系自我獨立性和自我組織能力的資源基礎;公民主要從市場而不是從國家獲取資源,由此逐漸脫離對國家的依附;在市場競爭中,公民利益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逐漸增長;公民個體的個性化發展趨勢明顯等。針對以上這些昭示著社會自主化程度提高的種種現象,需要有一種力量將其整合,而這種力量正是社區基層民主。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高表明社會逐步擺脫國家的完全控制,公民完全擺脫了對單位的依賴,社會和公民均相應地在經濟上自主化的基礎上進而獲得了政治上的民主自治能力。這種政治上的民主自治能力的不斷提高必然促就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升,促使社區民主化建設所必需的公民自主意識得以逐漸發育和成熟,從而培養了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政治素質。所有這一切表明,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高,無論在實踐能力上還是在思想意識上都為實踐社區民主化造就了合格的公民。只要有了主觀能動的人,就一定能夠改造和建設客觀的世界,所以,社會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必將成為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條件。
三、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是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內在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出于對自我權益的保護而獲得自主意識。這種自主意識的不斷強化促使公民不斷向政治系統表達其特殊利益訴求,以實現其保障自身權益的目的。在當代中國實踐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憲法保障了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公民也因為法律賦予了政治權利而成為社會的權力主體。依據憲法規定,當代中國公民所擁有的政治權利具體表現在對國家和公共事務的決定權、擔任國家公職的權利、監督、制約與罷免國家權力主體的權利、結社的權利、獲取政治信息和發表政治見解的權利等。因為公民享有對國家和公共事務的決定權,所以公民能夠通過選舉公民代表、選舉國家權力主體、決定共同體內的利益分配等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這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盡管這并不意味著全部公共事務都由公民直接決定。現階段,跟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公共生活和社區事務管理是公民行使對公共事務決定權的最重要的領域,也是鍛煉和造就參與型公民的重要場所。公民在參與社區公共生活和社區事務管理中發展了自身的自主性,同時,社區民主化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在法律的保障下,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從命令與服從關系轉向平等的、契約式的關系;原先絕對化的政治權力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公民政治權利的制約;對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的限制日趨減少;個人的私生活受到保護;個人逐漸獲得更多的文化生活上的自由權利;國家法律從具有一定的壓制性轉向對個人權利的平等保護。這些變化必將反映到政治與行政領域中來,從而促使公民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保障公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對民主的成長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也保障了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進程。
四、政府體制改革是社區基層民主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導,進行了政治經濟制度的綜合變革與創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實現政治民主化成為擺在國家政府面前的現實任務。1980年,鄧小平指出,“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政府行政體制和機構改革。每一改革都使得政府體制逐漸遠離管制型政府模式,而趨近于給予公民更大政治民主的服務型政府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對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更為擴大基層民主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endprint
因此,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不僅是新時期政府轉型的方向所在,而且也自然成為社區民主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五、保持政治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政府大力推動社區基層民主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與國家的逐漸分離,社會必然面臨著利益分化,進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會日益激化,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政治秩序混亂。保持政治穩定是社會各項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中國現代化事業能否順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早日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基本前提。為了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必須消除這一可能導致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潛在威脅。方法就是適應時代變化要求,轉變觀念、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新型的社會組織。發展和完善城市基層社會體系,推進社區民主自治,保證社會生活的和諧,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社區民主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實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環節。社區民主化可以緩和矛盾和沖突,擴大社區公眾的政治參與,反映公眾的利益訴求,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起到促使社會安定有序的政治作用。社區民主化建設正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萬能”市場“失靈”的背景下,為適應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穩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政方略的需要,依靠國家政府的權力權威對社會組織進行有機整合與再造,促進社區居民自治,推進社區基層民主發展。國家政府通過社區民主化建設,把獨立自主的但較為渙散的公民個人重新整合于“非單位型”的社會組織結構中,通過發展社區基層民主政治,鼓勵民眾實踐廣泛而有序的民主參與,促使民眾充分表達其個人偏好與利益訴求,進而實現政治穩定、社會和諧。
六、增強政府權威合法性基礎要求政府推動社區基層民主發展
中國政府權威的合法性基礎主要在于:長期武裝斗爭中產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個人魅力;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武裝斗爭中積累的巨大的組織資源;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及在提高人民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但是,任何合法性基礎都不可能是千古不變的。特殊的時代已經過去,特殊的領導人業已逝去,新的時代、新的領導人需要新的權威,需要新的合法性基礎。政府權威要獲取合法性基礎,除其本身代表公眾的利益外,還須將傳統的通過政治控制建構政府權威的方式轉變為通過政治民主來獲取政府權威的合法性。現代國家政府權威只有建立在政治民主的基礎上方可獲取合法性,所以政治民主制度的建構、發展與完善成為現代國家政府權威獲取合法性的關鍵。基于中國現實國情,在國家層面上實施完全意義上的現代政治民主制度還不現實,因為中國民眾不僅在思想觀念上有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民,而且在實踐上也有待鍛煉與提高履行其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能力。國家政府大力推進社區基層民主化建設正是適應新形勢,為公眾搭建起一個培育現代公民意識、鍛煉公民能力的有效平臺。通過社區民主化建設,不僅實現了社區民主自治,保證了公眾在社區實踐其民主權利,也為將來在國家層面上實現直接民主造就了合格公民,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政府權威的合法性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