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臘鳳
摘 要:我校每學期都按時開展教研活動,每位教師的每節課都融入“生活”課堂、“生成”課堂、“生命”課堂的元素,他們以探究計算方法或解題方法等基本知識點為突破口,采用了“生活導入—探究新知(小組或同桌合作探究)—強化練習—全課小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產生學習欲望,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體驗;在交流互動中提升認知水平;在多樣化的練習中提升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關注學生;課堂;“三生”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打造“生活”課堂
每位教師都能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將課堂打造成學習數學的“生活場”,讓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從而使課堂充滿生命化、生活化的氣息,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引發遐想,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全面發展。
二、關注師生互動,打造“生成”課堂
大部分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問題自然生成,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形成師生“動”、生生“動”、小組“動”的生動課堂,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計算方法的算理,完成自動與互動相結合,使知識自然生成,打造“生成”課堂。如,張禮林教師在教學《分數與除法》這節課時,他是以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問題和分數的意義作為學生學習的基點。課堂上,借助學具的操作和課件的展示,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逐步構建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系,學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首先,他利用自己準備的學具設計復習題,巧妙地把除法與分數初步聯系起來。其次,讓學生用直觀教具(圓片)代表餅子進行動手操作,解決教材第65頁例2。在這一環節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議一議”“剪一剪”“拼一拼”等環節解答問題。這樣可以帶動不愿意動腦筋思考的學生去思考,還可使思考結果不正確的學生及時得以糾正,提高學習的正確率,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1÷3=”和“3÷4=”這兩組算式,組內討論,學生很快地能發現除法和分數的關系,老師加以強調:分數的分母不能為0,最后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的訓練落實新知。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打造了“生成”課堂。
三、轉換教學觀念,打造“生命”課堂
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思想。課堂教學變“教”為“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由,他們身心各個方面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教師可以借助課件把學生帶到超市里、人民廣場等地方,打破課堂的單一性、封閉性,使之走向生活。這樣的課堂充滿生氣,學生感到新鮮、豐富,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濃厚,生命感到愉悅。
總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每學期的教研活動,能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研活動的收效是明顯的,意義是深遠的,我相信老師們參加學校的每一次活動都能一如既往地認真對待、積極參加,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