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闭n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為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共同合作的教學行為;是教師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與基本功。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會通過提問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查漏補缺;通過提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課堂提問技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處的提問
新知識往往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的。在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時候,教師通過設計適當的鋪墊性提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由舊知識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目的。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進位)》時,通過復習前面學過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從而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性來學習這節課的新知識,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
二、在教學重點處的提問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防止所提的問題含糊不清,過難、過偏或過于簡單;要做到“問”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啟發學生思考,開拓學生思路,使學生產生聯想的效果。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我為學生創設了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并設計了一些利于學生思考、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其中有這樣幾個問題: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幾個?這樣很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還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我創設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提出了“小猴要吃這個西瓜的二分之一,小豬要吃這個西瓜的四分之一,它倆誰吃得多”這一探索性的問題,學生興趣盎然,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幫助小朋友明明解決“每份地各占整塊地的幾分之幾”的這一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設計,這些問題的精心設計,都有助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數的意義。
三、在教學難點處的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實際指導性提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積時,可針對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難點進行提問。教學中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重點理解書面上兩幅圖各表示什么意思,他們之間的聯系,然后教師通過教學模型直觀演示,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就容易得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參考文獻:
陳柏良.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藝術[J].數學通訊,2006(09).
作者簡介:周海燕,女,1980年10月出生,大專,就職學校: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恬莊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