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生的小學英語水平很差。到了初中,他們使用的是小學起點的新教材,單詞多內容多,學習起來特別困難。針對存在的現象,在七年級英語教學時進行了課改的摸索。
關鍵詞:整合教材;情景教學;能力培養;因材施教
在農村,由于小學缺乏專業的英語教師,很多學校就聘用非專業的教師來任教;有些學校甚至沒有英語課。上了初中,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有些連26個字母都沒認得。因此,教師如何使用這套教材,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下面談一談我這一學年的英語課改體驗。
一、整合教材,優化教法
新教材的特點是單詞多,內容多,大量的語法知識蘊含其中,重要的單詞、短語也出現在各個對話、篇章等部分。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全冊書的內容,掌握每個模塊的知識點,把重點內容體現在自己編寫的導學案上。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教法上的編排、設計和加工,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使課本的知識“活”起來。例如:Module 7這個模塊在七年級下冊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個模塊著重講一般過去時態中動詞be的用法。而后幾個單元則著重講一般過去時態行為動詞的運用。兩種動詞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表現形式不同。前者可以直接利用動詞be,而后者則需要借助助動詞did。因此,我們應該采用對比教學法來教授這些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否則,學生會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七年級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因此上新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在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索,認真鉆研教材,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七年級下冊Module 5 Shopping中,在教學購物的對話時,教師扮演營業員,學生扮演顧客:A:What can I do for you?B:I would like some...把所有學的內容放到表演的情境中。然后兩人一組上臺來表演。表演數遍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新的句型。除此之外,日常話題比如看病、打電話、問路、談論天氣、音樂等都可以創設情境。此外,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采用游戲教學等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
三、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應該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而以往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卻忽略了這一點。以往我們教師只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思維過程。例如,在英語的聽力訓練中,有些時候我們怕學生聽不懂,一開始就邊放錄音邊解釋給學生聽,直接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在做閱讀理解時,有些教師怕浪費時間,就和學生一起朗讀文章,然后直接講解題目,讓學生寫下答案。不論是怕學生不懂還是怕浪費時間,教師過多地講解、分析,過多地占用學生的時間,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沒有得到鍛煉,他們的智力又怎能得到開發?學習的能力從何來呢?由此可知,壓縮或省略學生的思維過程中舍本求末,對學生的學習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通過“知識—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增長知識,發展能力。
四、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在五六十個學生的班級里,教師不能一刀切地對待學生,具體學生要作具體分析。特別是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出成績差的原因,要用積極的態度對他們進行外語學習心理疏導及學法指導,對癥下藥,增強他們學習外語的信心和興趣。例如,在新授課時,教完了單詞和課文,不急于趕進度上新課,多抽查一些學生背誦。對背誦不太好的學生,首先讓他們讀準讀流利,再要求他們背誦。這樣一來,一些差生就會覺得我也可以說流利的英語,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并給予不同的幫助,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良好表現,學會欣賞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
以上是我在七年級的課改中努力嘗試的幾點,自覺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基礎知識較扎實;學生對英語較感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在以后的課改中,我還會探尋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邵彩霞.淺談城郊初中英語教學發展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3).
作者簡介:雷建華,女,1975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那龍民族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