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為了追求作文教學的減負增效,許多語文教師和研究家曾就學生自主評改作文、教師分層、抽樣評改作文等,在方式、方法上做過探索、研究,切實推動了作文教學的新發展,但在實際操作運用中卻遇到許多困難,種種束縛迫使再思考:有無更便捷而高效的作文評改方法,促進作文教學,讓學生受益、教師受益?
關鍵詞:作文評改;互動;主導
“互動式作文評改”是指作文評改的過程是由教師、學生、師生、生生交互活動的過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并互動協作完成對學生作文的評改。
一、預備工作
1.示范批改。在教學中,組織全班學生寫幾次命題記敘文,教師進行全班精改。注重在批語、重點、規范固定的批改符號等方面進行示范。讓學生領悟并熟悉,為接下去的互改、自改打基礎。
2.點評反饋。第一步讓學生對前期教師示范批改的作文進行點評,大膽說出教師的批改好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改,是否還有更好的修改方法。第二步是選出一篇文章,印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這篇文章進行修改點評。此環節引導學生學會點評、批改方法。
二、運行互動式作文評改模式
1.教師預批(等級預案)。布置學生當堂完成一篇作文(記敘文),教師將全班作文預批為四個等級(但原作文上不作標記),分別為A、B、C、D,參考中考作文評分標準,滿分定為40分,劃分四個等級,大致即A(36-40分)、B(32-35分)、C(28-31分)、D(28分以下)。將作文等級劃分情況登記在學生名單上,作為預案,暫不公開。
2.學生互改。教師將作文發到學生本人手里,交到本人所在的小組,由小組長主持互改。在互改中,要求學生在修改字、詞、句的基礎上,對文章盡量“放大優點”,要求他們運用眉批、旁批、評語等形式修改文章,并寫出至少三個優點、一個缺點,熟練使用批改符號。
3.師生點評。(1)小組為作文定級(看適合定在A、B、C、D哪級),逐篇互相點評,教師巡回,選組參與。(2)小組薦優,教師“亮牌”(公開等級預案),交流比較,抽出“樣文”(適合集體評改的作文,篇數少,但有代表性,根據需要,可為最優篇,可為訓練重點顯優篇,亦可為最有特色篇,等等)。(3)集體評改“樣文”:①習作者自己朗讀。②互相評議。③自己評價。④自己再改。⑤改后再現。
4.學生自評、自改。在“樣文”自改的同時,全體學生進行本人作文的自評、自改,于“樣文”再現全班后,將自改作文再現本小組。教師巡回指導。
5.學生謄抄改后稿,寫評改后記,交給教師。這一步讓學生作文升格,并總結收獲。
6.教師查驗。教師最后把關,從學生態度、評改質量方面予以監督,適時總結,適時指導。
三、互動式作文評改的三階段
互動式作文評改中,我把學生的評改能力的發展完善分為三個相繼的階段:
1.學步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剛剛親身體驗作文評改,一切對他們都是新鮮未知的,所以在評改作文時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評改簡單膚淺,錯漏層出;評改不規范;評改缺乏人情味。
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就利用靈活的點評發揮主導作用。
2.進步階段。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這種運行模式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對作文評改的標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對作文做淺顯規范的評改,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評改不夠精準全面;評改敷衍應付;存有焦慮心態。
3.熟練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評改經驗,對理想文本有了本質性的認識,但在這一階段,學生評改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也引導學生再接再厲,最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綜上所述,在互動式作文評改模式中,教師并不是“解放”了就“放手”,而是牢記自己在整個作文評改進程中,那種設計、引導、監督的作用,特別是靈活的“點評”藝術,最終實現語文作文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
作者簡介:李潔,女,1970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第二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