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華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新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我們的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課內實踐,激活課堂;②拓展實踐,共享資源;③生活實踐,獲得體驗。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闭n標的這段話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現狀
目前,我們還有許多老師對語文教學還停留在課本知識的教學層面,忽略了學生的語文實踐。即:學生從書本上學得的字、詞、句、段,無用武之地,老師沒有給學生提供應用平臺,進而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二、方法策略
1.課內實踐,激活課堂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樹立語文實踐意識,課堂中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并適時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課堂中聽、說、讀、寫并重,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學習、感悟,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激發語文課堂的活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積極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實踐過程中。
2. 拓展實踐,共享資源
教師應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我們可從以下幾點入手:①要課內延伸,開展拓展性閱讀;②超越課堂,布置實踐性的作業;③應注重學科滲透,整合教育資源。比如,在閱讀方面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對文字難度小,圖文對應的課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自學課文。先抽生讀,其余學生聽并看圖,使學生對圖畫內容有先入為主的鮮明印象;再讓學生圖文結合自讀,而且給一定時間讀,目的是通過閱讀實踐,理解課文內容;然后采用不同形式讀,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
第二,對人物語言、動作多的課文,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內容。具體做法是: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自己邊讀邊用動作表演,獨立理解課文內容——分小組,一人讀書,其余成員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動作,并互相糾正不準確的動作——每小組推出代表上臺表演,全班評價是否正確表演出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思考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了他什么?這樣教學,教師講得少,學生實踐多,興趣高,人人參與都有所得,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第三,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信息自學課文。由于有了課前搜集的信息,學生自學結合其思考,較容易懂得課文內容,體會到文章的意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第四,利用簡介和圖畫,讓學生自學古詩,初步了解大意,從而體會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獲得體驗
首先,結要合校園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其次,要結合家庭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最后,要結合社會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育資源本身就開放、豐富而有活力。教師要樹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的大局教學觀,即“語文即生活”。社會生活中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請進課堂作為活生生的教材,農村、廠礦、軍營、大自然都可以成為生動的課堂和語文教科書。教學中,我充分挖掘語文教育資源,結合班隊活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具體內容有:①邀請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到學校開辦講座,談自己成功的歷程,激勵學生奮發向上;②.舉辦各種競賽,比如,書法比賽、作文比賽、古詩比賽,等等;③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如“讀書匯報會”“祖國名勝知多少”“新世紀,我能行”“我與奧運同行”,等等;④組織社會調查,如“母親河的變化”“家鄉名木古樹訪查”“家鄉的過去與現在”,等等。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需要用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利用好每一個可能的課程資源、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努力把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進而達到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教育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馬坨店鄉大夫莊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