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曉寧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心理動力向有意識性、目的性方向發展,激發小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不僅僅是學習美術創作的關鍵,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保持小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正是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興趣;自信心;培養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喚起學生學習欲望最佳途徑,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學有所成。學生都有著一顆渴望自由、不受束縛的心。我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在我的學生中也有一些在其他學科成績優秀,但在美術課上卻表現平平的學生,甚至是在各方面都不如意的學生。所以,在課堂上如何對此類學生的繪畫興趣進行針對性教學,并促進其發展、進步是我需要思考和實踐探索的首要問題。
一、讓學生認識自己,肯定自身能力
在我所任教的一年級課堂中,不得不承認年幼的學生對繪畫具有強烈的喜愛之情,這也一度使我感到振奮,但是在這些學生身上卻存在著許多問題。
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創造能力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造精神的培養”。從中可看出在美術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美術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審美實踐活動是對學生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和創造等形象思維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美術課的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鼓勵性作業評價與指導,提升學生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評價不是為了區分而是為了改善。”隨著素質教育的的不斷深入,國家課程改革的推進,美術教學評價活動的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重大變化,結合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特點,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優化改進傳統評價方式,在作品評價過程中,我嘗試改變傳統的美術課堂評價方式,不單以作業的優劣作為評價標準,而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積極探究。以教師評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考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這樣也能充分體現對學生創作成果的尊重,從而對提升學生對于美術課的興趣以及自信心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
從前,傳統的課堂評價在實施時,很容易產生諸多誤區,比如很多人認為的所謂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課堂上,學生剛做完作業,教師便主觀意識地給一個等級評價(優、良、中、差),得到優的孩子固然高興,得到差的學生卻一頭霧水,不知究竟差在何處,這樣會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學習信息,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長此以往,會造成迷惑及厭學情緒,后果不堪設想。有些學生拿著作業到我面前來,放在桌子上,手依舊扯著衣角,仿佛希望我快點改完,撒腿就跑,他們這個樣子總會讓我感到又好氣又好笑。
如果我們的課堂上多一些鼓勵和尊重,多一些引導和寬容,多一些征詢和探討,為學生的美術創作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情感的建構,我們的美術教育將會是一片晴空。如果美術教師是孩子心中的造夢者,那么,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找尋屬于他們的那雙隱形翅膀,帶領他們乘風翱翔。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