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教師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識字教學的教學效率提高。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兒歌是一種新穎的識字教學的方法。對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使用兒歌來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兒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一、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使用兒歌的意義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是一項關鍵的、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在識字教學中,小學教師往往要求學生不僅能夠認識漢字的音形義,而且還要求其能夠準確地書寫漢字,這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當前,低年級小學生有著較強的識字能力和記憶力,開始閱讀的時間較早,然而在書寫方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抓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優勢,采取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方式對其進行識字教學,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兒歌語言的形象、生動、簡明、直觀和風趣,以及韻律感和節奏感能夠幫助小學生進行記憶,提高小學生的接受速度,使小學生能夠記得牢、學得快,極大地提高了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如何通過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
1.對兒歌的順序進行合理的安排
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地安排識字的順序。首先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再進行常用字的學習和次常用字的學習。學習基本字之前要讓小學生對各種筆畫名稱進行認識和了解。在進行筆畫名稱的教學時,就可以使用部件型兒歌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將漢字筆畫編成兒歌讓學生進行誦讀,例如“點橫折,豎彎鉤”等等,讓兒童熟讀成誦。在進入識字階段后,教師要采用明快、簡單的兒歌讓兒童對漢字進行整體認讀,先讓兒童認讀部件型兒歌,從而加強對單字的記憶。在每個單元結束時,可以使用對比型兒歌來進行單元復習,讓兒童通過對比型兒歌來對形近字和同音字進行辨析。例如,對于“日、白、甲、由”幾個字進行辨析時,可以采用“日是口字加一橫,白是日字加一撇,日下出頭就是甲,日上出頭就是由”這首兒歌來幫助小學生進行記憶和辨析。在進行分析文章和閱讀文章時,可以讓小學生對兒歌反復朗讀,在文章中形成整體印象,使小學生能夠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將文章與漢字合為一體,對文章中生字的位置進行確認。
2.利用兒歌來提高小學生對識字的興趣
兒歌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語言,其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兒歌的特點非常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審美要求和心理特征。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設計階段發展特點決定了小學生要從具體形象開始認識客觀事物,其對具有音樂性的文學樣式具有天然的好感。低年級小學生對兒歌充滿了興趣,而這種興趣正是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對兒歌的好感,收集和編寫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兒歌。教師要向低年級小學生介紹具有趣味性的、讓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并將識字教學的內容包含其中。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生字“過”字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小學生介紹一首兒歌《過山崗》:寸字過山崗,害怕大灰狼,躲進走之底,過山心不慌。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這種帶有故事性的兒歌感到親切,能夠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通過吟誦這首簡單的兒歌,小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過”字的寫法。
兒歌與游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兒童的眼中,吟誦兒歌就是一種游戲。而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游戲有著極大的興趣,通過兒歌可以使識字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識字教學的課堂不再枯燥,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富有韻律性的兒歌語言比平鋪直敘的陳述性語言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其記憶的效果也更好。
3.用兒歌來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
在每一首兒歌中,或描摹事物、或講述現象,通過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向小學生展示出一副生機活潑的畫面。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探究的熱情,好奇心強,精力旺盛。小學生的有效注意力時間較短,而在輕松活潑、新奇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要用兒歌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天性,使小學生能夠激發起對識字的熱情、對生字的好奇心,使其喜歡上識字,從而進行主動識字。在兒歌的引導下,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跟從課堂的節奏,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需要收集和創造能夠表現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真實場景的兒歌,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民主、寬松自然,讓小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愉悅感,進而進行對生字的感知、體驗、理解,最后學會運用生字。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例如,動畫片、圖畫、投影、音樂等等,對小學生識字進行幫助。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水鄉歌》時,教師就可以將兒歌與圖片聯系起來,一邊教學生誦念這首兒歌,一邊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美的水鄉圖片,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小學識字課堂變得有趣而具體,使小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并逐漸學會舉一反三。要讓小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培養小學生熱愛漢字、熱愛語文的學習興趣。
4.以兒歌實現生字的整體認讀
傳統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步驟一般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講授,同時講授該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教師講完該字之后,再對其進行組詞和造句,識字教學和寫作教學同步進行。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理想。如果小學生中途對某個生字沒有進行很好的掌握,則難以跟上后期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兒歌實現整體認讀的識字教學法。
整體認讀的識字教學法,就是讓低年級小學生在誦讀兒歌的過程中,對其中的生字、詞匯和句子進行整體掌握。這樣一來,小學生能夠通過誦讀兒歌就達到識字的目的,這樣識字認讀變得更加簡單和迅速。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情、晴、睛”的識字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了解漢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之間的聯系,可以帶領學生誦讀兒歌《小蜻蜓》,在整體認讀這首兒歌的基礎上,對其中的詞匯進行整體接受,從而帶出生字“情、晴、睛”,教師進而對小學生進行引導,讓小學生對比這三個生字,使小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了解和掌握漢字的學習方法。
兒歌識字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即通過朗朗上口、合轍押韻的兒歌,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識字學習,提高小學生識字的效率和質量,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漢字、記憶漢字,為小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涂淑珠.感受生活情境.激活識字教學:《菜園里》教學片段實錄[J].小學教學參考,2015(Z1).
[2]竇嬌穎.如何提高識字教學質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作者簡介:李晏秋,女,1987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