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瑩
摘 要: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由于現實環境、學校條件、家長觀念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學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受到正規音樂教育,如何抓好這部分基礎相對薄弱學生的音樂教育,需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實際不斷探索加強。試在這方面做一點初步探討。
關鍵詞:基礎薄弱;興趣;規律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但受各種因素制約,一些學生音樂基礎比較薄弱,有的沒有系統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效率,盡最大努力縮小學生在音樂素質上的差距,是音樂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導致部分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的原因分析
1.客觀條件制約
相對而言,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現象更多集中在農村學校和規模較小的學校。這些學校或是地理位置偏僻,或是生源數量少,或是教學條件和設施簡陋,或是師資力量薄弱,長期缺少專業的音樂教師,使學生缺少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機會和環境。
2.教學觀念影響
受“應試教育”禁錮,音樂教育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落實,音樂課被當成可上可不上的副課,家長只要求孩子能把書讀好、把成績搞上去就可以,學生認為學不學無所謂,缺少學習的主動性。
3.教學模式限制
長期沿用“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沒有很好地遵循音樂教學規律,缺乏打基礎和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力、表現力以及參與能力。此外,學生也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學校的學生進行比較,以至于與其他學校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如何開展好基礎相對薄弱學生音樂課教學
1.積極爭取好的政策環境支持
教育主管部門應在教師招錄、經費安排、教具配備、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大向音樂教學相對薄弱學校的傾斜力度。學校領導應真正把音樂教學擺到重要位置,從領導分工、課程設置、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和扶助支持,努力營造音樂教學有人管、有時間、有場地、有條件的好環境。
2.千方百計提高認識培養興趣
利用學生感性認知能力強的特點,通過為學生表演聲樂、器樂等文藝節目,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向學生講述郎朗、李云迪等一些名人通過學習音樂實現人生價值、改變個人命運的故事,講述愛因斯坦、袁隆平等大科學家終身與音樂為伴的故事,引導學生擺脫對音樂教育的簡單認識。同時,利用召開家長會、發送致家長書等方式,幫助家長端正對音樂教育的認識。
3.切實遵循音樂教育科學規律
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緒,自覺遵循學生授受心理和音樂教學規律,從最簡單的識記音符和識譜唱譜教起,打好學生學習音樂的樂理和技能基礎。同時,注意向學生講述歌曲的創作背景和蘊含的故事等,幫助學生把握感情基調,真正把音樂當作情感藝術來學習。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教具輔助、對唱競賽等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4.堅持開展開放式教學活動
(1)學習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組織一些合唱隊以及小提琴、二胡等課外興趣小組,幫助學生發現自身音樂特長,培育音樂興趣愛好。(2)環境由教室向校園延伸。把音樂氛圍營造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通過放置雕塑、張掛畫像、播放校園音樂廣播等方式,營造濃厚的音樂環境氛圍。(3)師資由本校向校外延伸。通過選送進修、外請授課、外出聽課等方式,把音樂教育走在前列學校的師資力量借進來,提高本校教師教學水平。
5.努力為學生創設載體平臺
學校定期舉辦合唱比賽、文藝會演、校園文化節,選派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藝術比賽,為學生熱愛音樂、感受和表現音樂提供機會和平臺,不能因為學校規模小、底子薄就關起門來搞建設,應該利用這些機會,多同外界交流,多向外部學習。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舞臺,表演體現性格、情感、家鄉等鮮明特色的音樂節目,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06.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