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設計如下幾種作業:趣味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自主型作業、拓展型作業,這些作業既有利于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的發展。
關鍵詞:興趣;趣味型;實踐型;自主型;拓展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目前小學英語作業形式還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單純地聽磁帶、朗讀、抄單詞等機械訓練,這種機械固定、一成不變的作業將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挫傷學生學習熱情,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要改變學生作業的形式和功能,以作業為平臺,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讓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考、大膽實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是培養興趣,提高素質的關鍵。但短短的一節課40分鐘時間里能學到的東西畢竟很有限,所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需要學生主動去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有趣的課外作業,不但能鞏固所學知識,還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更多課外英語知識,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的發展。
一、話題逐趣,開啟學生“原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只要學生喜歡的,他們便會全身心地投入,樂此不疲。因此,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注意發現和搜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并以此作為作業的素材,設計“趣味型作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學習完有關時間的話題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用連環畫的形式來告訴教師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然后在每幅圖下面配上一個英語句子。下一次英語課小組內進行交流。這種作業口頭與書面結合,且將抽象的句子與形象的連環畫聯系起來,既鞏固了所學,突出了教學目的與重點,又把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學there be的句型,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學生用there is, there are來口頭交流,以達到清楚地理解其含義和鞏固兩者的用法和區別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出幾道數學題,他們對于這樣的題目感到很新鮮,感覺自己在用英語思考數學題,從而獲得自豪感。這種作業,讓學生心花怒放,既能挑戰數學,又能有效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不難看出,這些趣味濃厚的作業不僅達到了讓學生復習所學知識的目的,還充分發揮主動性,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作業的質量也就提高了,從而興趣也就越來越濃了。
二、生活體驗,挖掘學生“交際泉”
要提高語言學習的有效性,需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基礎上。語言學習如果缺乏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缺乏認同感,學生就很難產生成就感。因此,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能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同時也能使學生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教師應該把課外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學習英語、發展英語交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英語,把他們帶進課堂,為教學服務。在新標準英語二年級上學期正式學習英文字母之前,讓學生去尋找、記錄身邊的英語,如周圍的英文商標、中英文標牌等等,使他們知道英語無處不在。這既能豐富語言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給將要學習的內容一個較為清晰的背景框架,又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邊體驗邊學習。教學Festivals此話題的時候,就結合節日讓學生制作圣誕、新年等賀卡,并運用英語寫上真誠的祝福;或者在母親節為媽媽做點事,并用英語向媽媽問候節日的快樂等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學起來才有親切感、真實感,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使他們對語言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角色選擇,綻放學生“自信花”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為了讓每個人得到自由的發展,學生的作業不能一刀切、齊步走。教師可以采取“分層作業”策略,設計自主型作業,在設計英語課外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低、中、高三個層次來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種作業,摘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如,學習了有關地名及問路對話的內容之后,可以布置四種組合型作業:第一種作業是小組聽錄音,模仿問路的對話;第二種作業是小組聽錄音模仿對話并進行角色扮演;第三種作業是小組替換課文對話,合編問路對話;第四種作業是小組自導自演有關問路的英語小品。學生可根據小組實際情況選擇一種作業,一個星期后,小組進行展示。教學PEP教材中每個單元的“Story time”部分的英語小故事,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由組合,共同完成任務。在作業反饋中,對于難度較高的角色由能力較強的學生表演,難度低的角色由能力較弱的學生表演,角色扮演效果極好,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鍛煉,他們的口語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心也增強了。可見讓學生自由選擇完成自己喜歡的作業,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使學生個人知識水平發揮到最佳狀態,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在做作業中找到樂趣。
四、資源開發,拓寬學生“學習路”
英語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在大英語觀的指導下,小學英語作業打破了死扣書本,煩瑣地抄寫,重視對課文及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的感悟,重視學生有意識的查找資料的能力,重視學生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去,從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這些都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路”。在教學《新標準英語》第十二冊第八模塊“Helen Keller”這一故事時,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通過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渠道搜索查找更多關于Helen Keller的材料加以整理閱讀,他們對課文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Helen Keller的精神形成自己的認識,課文中談到 “Water” was Helens first word.學生通過查找到的資料中介紹Helen Keller學會了第一個詞。學會“water”外,她還學會了另一個詞是“tea”。可見,這種讓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作業不但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再者,為了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我讓學生課后觀看教師推薦的有關英語的電視節目、書籍或聽磁帶等,引導學生多元、多渠道地去學習英語,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在快樂中思考。低年級學生每天觀看中央少兒頻道的《智慧樹》里的洪恩少兒英語節目、每周閱讀《小學生閱讀30篇》兩篇及《小學生聽力30篇》兩篇;高年級的學生每周分別完成《小學生閱讀100篇》兩篇、《聽力100篇》兩篇和觀看CCTV8的“英語希望之星”或CCTV9中央英語頻道,并在作業本上記錄每天或每周所學到的幾句話,利用下一堂英語課進行師生交流,學生饒有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能力。此類型的作業,既能體現“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轉變,又能促進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廣開信息資源,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
總而言之,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少走彎路、少流汗水,就需要教師用心澆灌,付出努力。對于英語作業的設計和處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但都要基于對學情的分析,適用于自己的學生。持續有效的英語教學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雖然艱苦,但沿途的風景別樣美麗。
參考文獻:
李文.順木之天以致其性[J].小學教學設計,2007(171).
作者簡介:王燕香,女,1982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曾營小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