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龍
摘 ?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分別調查了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學生對教材編制的態度、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輸入需求等進行了問卷統計,希望通過進行一定的教學改革,提高高校英語教學的效率,以落實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時代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交際能力;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后,我國英語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關部門和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其教學效果遠未達到有關部門的期望。伴隨著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影響下的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積極溝通與交流,英語作為世界各國之間的重要交流語言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實現改革的宏偉目標,我們就應該重新認識語言本體,從語言工具論走向語言存在論,并且更新語言教學的理念,不再以單一的知識傳授為目的,而是要以知識傳授、興趣激發與問題思考三個相互依存的方面為目的。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對大學英語教師定位,組織英語教學,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以落實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高校英語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教改視域下英語教學的瓶頸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實踐反映出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等還遠不能滿足英語教學要求的現狀,阻礙了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從而成為了當代英語教學的主要瓶頸。
(一)師資力量單一,教學觀念陳舊。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學效果的保證。院校的改革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并要求我們把英語當做一門技巧來掌握,而不是要求我們當成知識來積累。這一點正是許多英語教師忽視的。到目前為止,許多有院校的老師仍然沒有認清職業教育的本質,不太清楚工作場所對英語的需求,平時上課、備課的過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傳授知識、如何積累知識上,漠視學生的職業需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的問題。另外,新進教師數量與招生數量不成正比,部分院校英語教師根本沒有提高進修的時間,更沒有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進而又進入了學科型的教學模式,甚至出現敷衍課堂、敷衍教學的現象。[1]
(二)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上缺乏自主性。根據朱梅紅、閻莉、張媛媛、李小艷等教師對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較深入的調查報告顯示,80%學生的英語產出技能、書面語表達能力較弱。大部分學生因為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等因素,從而導致了學生的英語基礎差,缺乏英語學習興趣等現象。而高校英語教材的種類繁多,一些教材沒有立足于高等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過高或過低地估計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英語教材上沒有體現出文理科學生專業的特點,結果導致學生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進而也失去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三)教育模式傳統,課堂氣氛低沉。眾多地區由于地域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阻礙了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的擴增,譬如多媒體英語教學、互聯網在實際教學的應用等,導致了從高中到大學全是一個教學模式,英語教師將大部分的時間去講解語法,然后把語言材料加以分解、逐詞、逐句譯成漢語。這是因為教師缺乏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法的意識,忽視語言學習自身的特點,從而出現了“填鴨式”的英語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進一步的促進英語學習環境的缺失。[2]
(四)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考核方式落后。調查發現,我國目前高職院校建設經費的絕大部分都投入到了一些學院特色專業課程建設。相比之下,英語課程不論是作為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投入力度與之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課下與學生的交談中得知,學生每周用于英語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這是由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相應教育機制約束,出現想做就做的現象,反正英語老師不能把學生怎么樣。目前對英語的考核機制存在嚴重的缺陷,院校對學生英語學習結果的檢測基本以筆試為主,忽視了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真正意義,導致了學生平時只注重知識性內容的學習而忽略技能的掌握,從而出現了“啞吧英語”,極大的阻礙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轉變的時代性維度
(一)新時代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作為教改最基層直接的踐行者,其行為實踐的效能強弱,決定了教改的成敗。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這種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也促使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大綱》對專業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宏觀上的要求,筆者認為,專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歸根結底是要提高學生在專業上的英語交際能力。筆者選取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各1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學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的素質依次為“教法靈活新穎(55. 2% )”、“知識淵博(49. 2% )”、“敬業、認真、責任心強(43. 4% )”、“關心、愛護、尊重學生(35. 7% )等。英語教學應該由教師“灌輸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師生“探究、互動和合作式”教學,由“單一化教學”轉變為“多元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模式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式、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評價方式實現“以結果為中心”向“以過程為中心”的轉變,建構全新的英語教學理念是英語教學改革之必然。
(二)學生對英語教學的價值需求。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自我需求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而這種結合與轉化最終取決于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者、教師、學習內容等核心要素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教學正逐步轉向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應用能力教學模式。筆者選取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各1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大學英語讀寫(譯)、(視)聽說教材、教學內容的不滿是廣泛而較為強烈的(認為“不感興趣”的學生占49. 3%、43. 3%;認為“不能滿足學習需求”的學生占35. 3%、34. 7% )。其中,95%的學生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教育非常必要,能促進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他們對課文知識掌握得更清楚明白,文化意識得到了培養;3%的學生認為不是非常必要,認為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明顯的感覺;2%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并不關心文化教育對教學效果的改善。endprint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渴望真實、實用、有時代感的學習內容。其中,期望提高英語學習能力的占據30.3%,期望提高用英語交流的實際能力占62. 1%,希望英語學習能滿足自己提高文化素養的占43. 0%,希望英語學習能滿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占35. 4%。大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的需求表現出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傾向。學生希望教師“全英語(17. 4% )”、“多半用英語(76. 3% )”組織教學,盡量提供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社會發展也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類交流愈加頻繁,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有著較深厚文化修養的外語人才。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三、新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
(一)正確定位師生角色,認清信息化的功能。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通過師生之間大量的交流。傳統教學中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長期以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筆者認為,在新改革的新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是新課程建設的決定因素,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對于內容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內容的開發者和決策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當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會話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環境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環境的實踐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允許和接納學生的學習錯誤,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善于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意識和能力。因此,信息化過程中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夯實英語基礎,提高自我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性,在教學過程之中適當加入一些對于前教育階段之中相關知識點的講授,也有利于使學生產學習的親切性與熟悉感,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而言,如果想要使高職院校英語教育工作者的知與技能、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與未來社會的需要相統一,則需要加強對于創新性的思考。加強對于整個英語教育體系的反思,推陳出、象萬新、煥然一新,進而才能夠以創新為指導,構建新型高職院校英語教育新體系。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育教學進行深的反思,這對于高職院校英語教育工作者無疑是一項巨大的精力消耗。
(三)增強文化滲透,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教授,還應包括文化知識的傳播。筆者認為,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在重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創新的同,需要拓展學生與教師的視野。單純的英語知識的傳授與開拓英語視野相比較,后者更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接觸該語言環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所以,在講解課文前盡量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通過圖片、影像和聲音,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領會相關的文化知識,彌補了書本的不足,并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譬如借助網絡設備制作PPT,利用多媒體等,幫助他們了解課文中涉及事件發生的時代、地點及當地的風俗習慣、人的道德觀念、思維模式或當時的歷史狀況、時代特點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際參與,學生體會到文化差異帶來的社會現象的差異,語言學習的過程也變成了社會體驗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學習積極性高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只有讓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才能夠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課堂活動力求趣味性和多樣化,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專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和培養一種積極的情感,在尋求正確答案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從而達到掌握語言、交流信息的目的。使用真實生活中的語料并注重實際的語言溝通,學生的自我經驗成為課堂學習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這種教學法可以做到寓教于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英語,達到英語交流的目的。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挖掘教學情景和素材,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力,讓學生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上的交際不可忽視,課堂教學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課堂是人面對面的交際,雙向交流,要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互相協商,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石洛祥,齊迎軍,《交際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1期。
[2] 蕭好章,王莉梅,《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