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摘 ?要:目前殘酷而激烈的競爭環境使得高職院校學生這一龐大群體的就業越來越難。高職院校應根據形勢需要,不斷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并將這些能力和素養訓練內化到專業課程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就業能力。
關鍵詞:職業素養;專業課教學;內化知識
一、我國就業形勢和高職學生就業現狀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自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使高校畢業生人數平均每年以60至70萬的速度增長。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2年開始,隨著第一批擴招后的高校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開始呈不斷下滑趨勢。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2013年就達到680萬,2014年達到700萬,其中高職畢業生占了五分之二之多,將近一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在應對行業間殘酷競爭的同時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指出,從總體就業去向分布上來看,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2.1%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但仍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可見,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二、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一)可以有效緩解就業壓力,促進高職就業工作開展。在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懷著積極主動的心態步入社會,樂于接受工作并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具備高度的責任感,有效提高學生對單位的忠誠度,最終使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實現良性循環,進而使就業工作的開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于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切實強化職業能力,實現學生充分就業的目的。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而在美國、德國、日本許多高校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要求學生獨自完成專業成果設計,通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生所學理論和專業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具有一專多能的優勢,從而成為企業急需的人才。培養實踐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與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增長自身的職業技能,由于具備自主性高、就業能力強、與社會契合度高等素質,大多在畢業后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三、在專業課教學中提升國貿學生的職業素養
根據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今年學校對各專業課程體系做了較大調整,縮減了理論課程學時,增加了實訓實踐環節。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在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下,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能力。這就需要把素養提升和能力培養內化到課堂中去,特別是內化到專業課教學中,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職業素養也得到提升。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優化專業課程,形成素養提升課程鏈。在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將一些能強化職業素養的專業課程安排在學生在校的5個學期,保證每個學期都有1門以上的專業課程來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如第一學期的《國際貿易概論》,第二學期的《經濟學基礎》,第三學期的《企業經營實務》,第四學期的《企業經營實訓》,第五學期的《職業塑造》等,這些課程都能很好地契合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升的內容,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更直觀。
(二)更新課程內容,內化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目前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雖然認識到了社會對職業素養的要求,但沒有形成較為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沒有很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比如,就外貿相關崗位而言,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崇高思想政治素養,包括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包括具有愛心、誠信、責任、嚴謹、創新的價值取向,但在部分學生中這種素養是缺乏的。
筆者認為,在專業課教學中,更新和整合教學內容,選取職業素養內容進行深化和提升是可行的。比如,在大一第一學期的《國際貿易概論》課程中,通過視頻“小國大業”荷蘭人如何通過努力在15-16世紀贏得了資本“大國”的過程,告訴學生要贏得財富除了要有精明的頭腦、過人的膽識和資金積累,還應該具備勤勞和誠信的品質。在第二學期的《經濟學基礎》課程中,通過分析收入分配、失業、經濟增長等問題,讓學生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現象和經濟形勢有更深入清晰的認識,提高職業和就業能力。在第三、第四學期的企業經營實務和企業經營實務課程中,通過團隊小組的組成、經營和競爭,讓學生體會團隊的力量、競爭的激烈和合作的收獲。第五學期的《職業塑造》課,更是對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考核。所有內容都是圍繞著學生的擇業和就業進行,還可以把企業經理請到課堂,與學生們一起交流、分享,讓學生們收獲頗豐。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了較大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新華網www.news.cn
[2]李思薈. 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策略分析 [J]. 考試周刊,201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