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雁翎 胡超凡
摘 要:“校企共育”是一項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系統工程,是建立于“訂單式校企合作”基礎上的一種創新教學模式?!靶F蠊灿迸囵B模式具有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工學結合的特點,通過企業和學校聯合共同培養學生,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強化職業能力水平,熟悉企業對人才職業技能需求標準,深度融合了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一體化,使學生在學習期內對于所學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水平穩步提升。
關鍵詞:校企共育;技能培養;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0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職業教育要滿足現今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1]。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培養要著力對人才的職業道德培養及職業精神培養,加強對人才的職業技能訓練以及入職后與企業工作內容的平穩嵌接。對于高素質高技能的“兩高”型人才需要對其進行養成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應凸顯職場的氛圍及未來就業崗位的特色。而校企共育的合作教學模式則是保證職業教育特色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必要途徑。不僅可以調動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的積極性,更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開展針對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2]。
一、“校企共育”合作模式的內涵
“校企共育”是在“訂單式校企合作”的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新型合作教育模式,其實質是高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將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聯系,企業將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最直接和最有針對性的資源投入學校,形成雙主體培養。學校與所聯合企業根據企業實際需要的崗位或者職業技能的要求,一起擬定學生培養方案,運用“工學交替,校企共育”的實際操作模式共同實施職業教育培養計劃,從而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能夠滿足其現實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校企雙方共同擬定學生培養方案
以合作訂單中企業實際需求的崗位種類和數量為基礎,實施“校企共育”合作教學。 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出適合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其崗位技能水平要求及職業能力需要,與學校進行深入的教學項目擬定及調整,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同時將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禮儀規范、職業道德等內容融入到教學課程中,通過講座與企業特別指導的方式使學生對即將面臨的工作崗位及所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狀況有充分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信心。校企合作擬定人才共育方案是滲透著“企業思想”的教育模式,相較于以往的訂單式培養更增添了合作企業對人才需求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校企雙方共建,培育專兼教學團隊
由于是雙主體共同培養人才,因此在教學團隊組建的問題上由雙方共同完成。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在校骨干教師與企業派出的講師分工不同,校內講師主要負責講授培養計劃中的理論知識和校內的實訓指導課程,而實踐、技術操作等課程應由相關合作企業負責,企業需要根據職位技能的需要和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在企業中派出具有較高實際操作經驗的專職人員負責講解培養計劃中具有操作性質的理論和實訓課程,并配合應用校內實訓設備及企業崗位、設備。由學校實訓教師與企業專職人員共同指導教學,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培育專兼教學團隊。
(三)校企雙方教育資源共享
學校與企業的緊密聯系不僅體現在校企共同聯合打造專兼團隊,更在于校企雙方教育資源設施的共享。學校利用企業先進豐富的設備設施、成熟技術及經典案例等資源建立新的教學資源體系,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了解具有企業特色的崗位知識,還可以與企業內部員工共同享用專業化的教學資源。學校所組建的教學資源庫既可用于學校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又可以為企業提供內部員工技能培訓平臺[3]。學校教師也可以通過在企業兼職的形式,一方面到企業指導學生實訓,另一方面在企業中強化實踐技能,還可以憑借自身的理論知識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專家支持。
(四)校企雙方共同完善實習管理體系
對校企共育的學生創新管理體制,校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進行管理,為搭建與企業的溝通橋梁,企業也可以派人出任學校的兼職副班主任,與班主任直接溝通并配合其管理學生。班主任與企業副班任在定期溝通,班主任配合企業利用工作崗位巡視、企業講座、學生座談會等活動形式,加強校企雙方對學生的了解及管理,從而形成了校企雙方齊抓共管的創新管理體系[3]。
二、“校企共育”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課程設計與工作過程一體化
在組織教學內容上,以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職能”為主線,以“技能應用”為模塊,提煉出相應的課程模塊及學習任務。通過將課程與實際工作相掛鉤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具備能夠初步解決實際工作中所出現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在教學方法上,通過為學生設定“工作任務”或“職業情境”的高真模擬環境,讓學生在校企雙方教師共同指導下逐步熟悉未來工作環境,倡導學生走出書本,圍繞企業工作的實際應用問題或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在充分理解理論的基礎之上重視實際操作的體驗。
(三)傳統教育與創新培養一體化
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之上滲透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職業導向”的培養模式,將教師設計的模擬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完成項目模擬目標。學生在以個人或團隊的方式完成所給任務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思考、敢于探索和團隊合作。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并且能夠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課程考核與實踐績效考核一體化
在考核評價方面,學校的課程考核與職業考核標準接軌,采用雙主體多元考核動態評價模式。將學生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的基礎理論考試與企業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將過程考核階段性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將校內測評與校外評價等多種方式考試相結合。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以階段性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突出“工學結合”及“實踐成果”;以崗位需求能力為先,傳統理論理解為輔;立足于實際技能需求,配合課證捆綁。校企雙方組成雙主體進行多元考核評價,對學生學習期間的整體學習與實踐情況進行系統的總結和評價。endprint
三、“校企共育”合作教學的探索及實踐
(一)開展企業調研
深入行業相關企業,學校完整掌握目前市場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養標準,是開展“校企共育”合作教學必經之路。學校各專業教師通過對企業的走訪座談、電話采訪、電子問卷等方式對可能企業進行基礎調研。學校利用大量走訪調研得來的數據信息,在充分掌握企業動向的基礎之上,也為參與校企共育項目的學生在就業實習與實訓教學以及未來就業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選擇合作企業
綜合分析對企業的實地調研情況,選擇實施“校企共育”項目的合作企業。對企業的選擇從以下幾個方面系統考量。首先,要綜合衡量準合作企業其真實企業實力以及市場潛能,從而判斷雙方未來合作的前景及價值。并且要考量到該企業對學生有無畢業后去該企業就業的吸引力。其次,評估所要合作企業的技術、設備、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等級是否與目前市場上中等偏上的企業資源配置相一致,這樣的評估不僅是為校企長期合作做基礎,更是為學生在未來的頂崗實習中所學知識能否順利在工作中得以發揮做保證。
(三)重塑課程結構及師資配置
依據“以市場為導向,校企共育”的原則,聯合校內資深專業教師以及企業內部專家共同設計課程培養內容,設定核心課程,編寫具備基礎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特色專業教材。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育體系,新開發的課程內容是將職業能力培養放在核心地位的,課程內容會根據企業實際人才需要和新技術的發展革新進行及時更新。為進一步完善“以崗位核心技能為導向,校企雙主體育人”人才培養模式,要重新整合校企合作師資隊伍。首先,以具有市場營銷經驗的教師為骨干,集中專業知識過硬的中青年教師;以聘請企業內或行業內的營銷專家為主導,依其專長分門授課、互為補充,突出體現新組建師資團隊實戰性強的特點。其次,安排學校教師深入到合作企業積累經驗,以免長期在學校內活動的教師其理論知識與現實情況出現脫軌。
(四)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參與校企共育項目的學生在校學習期內,學校利用前三個學期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基礎教育和基本應用能力訓練,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對企業文化、法律法規、文明禮儀等方面教育。隨著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扎實掌握后,接下來的兩個學期內則會依據與企業簽訂的共同培養協議進行合作培養。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意識、團隊精神及創新思想,使學生在校企雙方教師的共同培養下全面提高實際工作應用能力,提升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
(五)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
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是針對“校企共育”參與項目的畢業學生上崗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其目的在于幫助合作企業對學校畢業生工作技能的各項指標進行收集并給出評價;對畢業學生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內薪酬水平的變化程度及其崗位調換因素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整體掌握新型教育模式下畢業的學生對其畢業后工作的滿意程度;探詢學生的思想狀況;解析頂崗實訓的收獲情況;剖析共育性課程設置的應用情況等等。
參考文獻:
[1] 謝軍,楊小梅,黃婷婷.“引企入校,校企共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與廣州市麥格森公司合
作項目為例[J].職教通訊,2014,(16):29-31;36.
[2] 劉福祿,胡昌榮,賀云川.高職教育“校企共育,能力遞增”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以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
業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7):156-157.
[3] 龐正剛,胡昌榮.“校企共育 能力遞增”技能培養的教學實踐——以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J].科學咨詢(科
技·管理),2013,(7):153-154.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