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岳輝
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多層次、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村鎮銀行作為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新力軍,將金融服務“三農”特色與自身發展目標有益融合,開拓出了一條農村普惠金融的新路徑。本文以衡陽轄內最早成立的兩個村鎮銀行為例,通過數據分析村鎮銀行目前發展的明顯特點,結合相關案例,深入分析村鎮銀行支農服務的難點,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現狀;難點;建議
衡陽轄內目前有4家村鎮銀行,分布于耒陽市、常寧市、衡陽縣、衡南縣,其中耒陽融興村鎮銀行和常寧珠江村鎮銀行均成立于2011年,是衡陽市成立最早的兩家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都達到5000萬元,兩家村鎮銀行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功能,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農村普惠金融新路徑。
一、村鎮銀行目前凸顯的幾個特點
(一)存貸比偏高,脫實向虛資金不少
2013年,耒陽融興村鎮銀行貸款總額20734.39萬元,各項存款總額24302.56萬元,存貸比85.3%,不良率為0;常寧珠江村鎮銀行貸款總額26453.73萬元,各項存款總額24045.89萬元,存貸比110%,出現兩筆合計13.2萬元的違約貸款。由于成立不久,居民認知度不高,吸存能力不強,兩家銀行存貸比均高出了75%的政策范圍,不良率幾乎為0。
2013年底,耒陽融興存放同業余額8366.88萬元,常寧珠江存放同業余額10763.23萬元,且均未有他行同業存放。兩家銀行在受限于貸款規模的情況下,資金脫實向虛存放同業。
(二)農林牧漁貸款少,經營消費貸款多
2013年,耒陽融興涉農貸款比例為74.74%,其中,農林牧漁貸款占比例25.8%;常寧珠江涉農貸款比例為59.02%;農林牧漁貸款占比5.5%。剩余涉農貸款均為農戶消費貸款和農村企業貸款。
常寧珠江1年以上中長期貸款余額7395萬元,用途為住房按揭及裝修貸款余額為3804.80萬元,耒陽融興中長期貸款3226.58萬元。
(三)利率水平、貸款方式各有不同
2013年,耒陽融興貸款戶數82戶,基準利率上浮50%-100%的有61戶,占比74%;常寧珠江267戶,基準利率上浮50%-100%的有97戶,占比36%。貸款主要分保證、抵質押兩類(見表1)。
(四)金融服務條件落后
耒陽融興只有一個網點,正籌備開業一家支行;常寧珠江雖然在水口山還有一個支行,但是其未發行儲蓄卡,支付結算很不方便。兩家銀行注冊資本均為5000萬,受制于10%的單筆最大貸款限制,每筆貸款最高不能超過500萬。
二、村鎮銀行支農案例
(一)“保姆式”貼心貸,全程跟蹤服務
耒陽融興村鎮銀行針對“三農”貸款對象普遍存在的信息渠道不通暢、財務管理不規范等現象,為客戶量體裁衣,推出了“助農富”信貸產品。該產品采用多戶聯保等方式,堅持“貸前審查、實地調查、持續關注”的信貸管理模式,開通“信貸綠色通道”,為農戶解決資金需求缺口。在資料備齊的情況下,通常只需3至5個工作日就可完成貸款的審批發放。
(二)“杠桿式”擔保貸,靈活放大額度
由于農業生產集約化、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當前許多新型農村經濟主體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普通農戶小額貸款的額度,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生產經營貸款才能滿足其需求,但受制于抵押物有限等因素,要獲得額度較大的貸款往往比較困難。針對此現狀,耒陽融興村鎮銀行推出“政府背景擔保公司擔保+銀行+合作社”的創新模式,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放大貸款額度,2013年全年通過擔保公司擔保發放的貸款達4610萬元。
(三)“朋友式”信用貸,注重雪中送炭
農業生產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是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于欠發達地區普通農戶而言,“靠天吃飯”的因素始終還會帶來困擾,加之農業保險推廣覆蓋程度不夠,農戶一旦某個年份遭遇自然災害,由農作物受災造成的資金損失會進而影響到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常寧珠江村鎮銀行針對農業生產的風險特征,制訂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施細則》,通過信用評估的方式,給予因遭受生產經營風險而暫時出現困難的已貸農戶發放“扶助貸款”,幫助農戶擺脫資金困境,走出災害陰影。
(四)“抱團式”互助貸,風險共同承擔
目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生產經營方式,決定了以分散農戶為基礎開展農業生產的特點,常寧珠江村鎮銀行為降低發放貸款的信息搜尋成本,有效解決商業性金融機構開展農戶貸款面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成本高等問題,發揮農村熟門、熟臉、熟路的“熟人社會”優勢,擬成立農戶互助合作基金社,并實現資金互助社與商業銀行有效對接。
三、當前村鎮銀行支農服務的主要難點
(一)缺乏適度規模,小型農戶獲取資金難
據調查顯示,目前規?;膶I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相對容易獲得信貸資金和政府補貼,小型農戶和家庭農場獲得資金支持較難。如耒陽某省級示范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次性獲得上級生產項目補貼資金70萬元,本級種子補貼50元每畝、作物種植補貼200元每畝。常寧某農戶種植蔬菜瓜果,搭建大棚300個,應享受每個大棚300元,共計9萬元的補貼,均未到位。耒陽某養殖戶,從外地運入鮮活禽畜也被收取了高速公路通行費。
(二)缺乏配套措施,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難
為解決“三農”缺乏抵押擔保、融資難等問題,各部門一直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林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農村資產抵(質)押新型信貸業務,但由于有關法規及制度等配套服務跟不上,農村資產的物權確權、價值確定、流轉變動、處置變現、抵押登記等還沒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配套措施。如耒陽建立了油茶林權抵押服務中心、常寧建立了農村綜合產權流轉服務中心等機構,但缺乏專業的評估機構和評估知識,金融機構出于防范風險的需要,通常難以接受上述農村資產作為貸款抵押物。
(三)缺乏支持政策,風險補償機制建立難
由于“三農”經濟的弱質性和粗放經營特點,農貸主要特征是額度小、回收周期長、綜合收益低,同時相關支持政策不到位,影響金融機構支持的積極性。一是風險分擔補償機制不到位??h域地區擔保機構缺位,擔保費用高昂,信貸成本大幅增加,同時農業保險發展滯后,銀行成為風險承擔者。二是激勵措施有待加強。受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財政實力影響,針對信貸支農的貼息、稅費優惠等措施普遍缺失,影響信貸支農積極性。
四、相關建議
(一)打造惠農補貼發放長效機制
既要防止各類補貼跑冒漏滴,又要防止廣撒“胡椒面”式浪費資源。對于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要以市場引導為主,通過以獎代補手段,鼓勵其做大做強;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的家庭農場、普通農戶則要注重通過補貼調動其積極性,建立惠農資金直補機制,將政策允許補貼的項目全部納入直補范圍,通過“一卡通”方式足額發放補貼資金。
(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運作機制
一是建立集體土地公開掛牌交易機制,提高集體土體交易價格的透明度,為銀行判定集體土地價值提供依據。二是公開土地信息查詢渠道,使金融機構通過公開渠道即可查詢到土地的使用者及取得土地的相關情況,消除“一證多抵”的情況。三是完善農村土地價值評估機構。農村土地管理部門應組建獨立的土地流轉評估中心,培養專業資質評估人員,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評估行為,為金融機構開展經營權抵押貸款創造有利條件。四是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山⑥r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土地流轉信息庫,鄉鎮和村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服務。
(三)推動涉農貸款風險分散機制
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在縣(市)和鄉(鎮)一級,由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信貸擔?;?,其余可在當地企業中募集。利用地方財政設立專門的擔?;?,通過對風險較大、金額較高的種植業和養殖業貸款擔保支持,實現政府、銀行、農戶風險共擔機制。在此基礎上,鼓勵村鎮銀行根據貸款風險情況自主定價,由財政對實際利率和基準利率的差額部分貼息,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同時,積極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為農民就業、生產、生活提供保障,降低村鎮銀行發放涉農貸款的風險程度,提高發放涉農貸款的積極性。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客戶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評估,逐步提高信用貸款比重,為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有效資金支持。
(四)建立村鎮銀行政策扶持機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村鎮銀行技術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發行借記卡、資金結算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必要時可以搭建相應的技術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二是改革現行財稅扶持政策。在探索建立和完善支農考核標準體系的基礎上,將按“季末貸款平均余額”定向補貼政策改為按“季末涉農貸款余額”定向補貼,以更好地發揮財稅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同時,落實減免村鎮銀行的營業稅、所得稅等相關稅費,并將農貸風險補償機制制度化、長期化。三是建議取消村鎮銀行貸款規模控制。在此基礎上,建立支持“三農”發展專項基金,為村鎮銀行富余資金開辟新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金峰.我國村鎮銀行金融產品的現狀、問題及優化.企業經濟,2012(10).
[2] 謝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運營績效與發展路徑分析.財政與金融,2013(11).
[3] 邊東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調查.中國金融,2013(10).
[4] 謝紅越,李青陽.村鎮銀行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以湖南省為例.時代經貿,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