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巖
摘要:高等數學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基礎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等數學在教與學中存在著必然的矛盾,高職數學應結合學生的專業,引入專業背景知識進行教學,才能增強學生在專業領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數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60-01
一、高等數學在高職教學中的現狀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與專業需求相脫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課進行壓縮,學生本身基礎不好,教學內容普遍過于注重數學體系內的演繹推理,盡管很多數學教師也意識到要引入專業案例教學,但由于沒有適當的專業案例,導致教學缺乏專業背景,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無用,造成了不少大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倦情緒。再者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意志力不堅強,難以適應課程難度,導致了學生不能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二)高等數學學習存在的意義
學習高等數學有助于體現數學價值和使用價值,呈現高等數學的邏輯體系結構。從高等數學的發展中就能看出,實踐是數學生產、發展的土壤,不斷出現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維持數學成長發展的力量源泉。在科技發展的今天,高等數學的應用無處不在,無論是軍事、經濟、金融,還是建筑、醫療等領域,都離不開高等數學的應用。學習數學還能訓練個人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增強數學思維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等數學與專業結合的新途徑
(一)引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正確目標
引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正確目標,是提高學習數學興趣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白大學學習對于實現人生目標價值的所在,可從先輩的事跡中得到教育和鼓勵,激發和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高等數學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從而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數學是相輔相成的,專業知識的學習需要歷史知識幫助分析與思考,不僅有利于幫助加深高等數學概念的理解,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高等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理解,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大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大學生單純地懂得一些數學知識 ,而在于讓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通過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思維。通過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數學教育之中 ,樹立起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 ,以先進的科學與文化知識成果教育學生 ,使大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產實踐 ,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
(二)打破高等數學原有的緊密性,調整教學內容
職業教育高等數學內容必須以掌握必須、夠用的原則。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立足打好堅實的基礎,而高職教育知識要求滿足職業和專業的需要,經濟數學教學與專業相脫節,其癥結在于現行教學內容的應用性不夠突出,沒有將經濟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好地與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應從后續專業課程內容出發尋找教學改革切入點,以服務學生的后續課程為經濟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改革傳統教學內容,以突出經濟性和應用性。因此,能否掌握好教學內容,編寫出合適的教材,是實現教學與專業結合目標的關鍵。
(三)挖掘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聯系性,建立案例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課堂講授數學定義、定理、講解例題,學生練習。這與學生高中學習過程無異,學生就是覺得很枯燥乏味,不知道數學知識應該應用于哪里。甚至認為,學習數學沒有專業課有用。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挖掘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聯系性,收集專業案例,使數學知識與專業案例緊密結合。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發現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同時,分析案例時加強學生專業實際問題的數學分析能力和技巧的訓練,減少不必要的復雜的解題過程。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衡量人才的標準不再拘泥于學過了多少書本知識,而是要看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積極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遷移于自己專業領域或是日常生活應用,增強學生在專業領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案例教學模式,就是建立在理論教學基礎上的新方法,它從問題的定義或解決方法出發,結合具體實例展開論述,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問題的定義或解決方法。案例教學模式是以案例為工具讓學生獲得有用的知識,學生從中培養的創新能力和獲得的知識原理是他們進一步探索的保證,從而實現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數學建模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教學過程。
(四)改革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學生的數學能力
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沿襲著原有的試卷模式的考試,這就限制了教師采取案例式教學,忽略了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很難綜合考察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教學中可以加入MATLAB數學軟件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運用MATLAB軟件基本操作求解函數極限、導數、微積分、概率等基本知識。考核采用“平時成績+上機+考試”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主要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課堂表現、應用能力等因素進行評定,上機實驗主要考察學生應用數學軟件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期末考試采用教考分離、題庫組卷的方式進行。這種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評價模式的弊端。但還缺乏對學生創造能力的測評環節。
創造能力測評主要考察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是否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生寫論文的方式,或是數學建模大賽的方式。評測工作也可以與專業老師合作完成,由專業教師評定其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運用是否正確,數學老師則評定其方法、算法是否正確以及方法的優劣等。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