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摘 要: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是語言使用者為適應交際需要而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這為語用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語用順應論不僅對語用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而且對翻譯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示。本文從順應論的視角研究翻譯活動,認為翻譯也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將順應論應用于翻譯中,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也為翻譯實踐帶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順應論 翻譯 視角
1.引言
Jef Verschueren在《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順應論,以全新的視角理解和詮釋了語用學。根據Verschueren的觀點,語言的使用,歸根結底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語言內部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語言的選擇和語言的順應是辯證統一關系。
人們已普遍接受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是語言使用的一種形式。Verschueren所闡述的語言的三個特性同樣適用于翻譯活動,因此翻譯可從順應論的視角研究。然而,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和一般的交際活動相比,翻譯有其獨特性。語言的使用—選擇—順應過程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語境因素的順應、語言結構選擇的順應、順應的動態過程和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Verschueren,2000)。
2.語用翻譯的發展
隨著語用學的不斷發展及語用學在翻譯領域的應用,語用翻譯理論得到廣泛重視。學者們在研究中開始從語用學的不同角度探討翻譯問題,使翻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
E.A.Nida是對翻譯等值概念做出較為全面論述、影響較大的學者。其先后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動態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旨在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注重翻譯過程中的語用和交際等因素。美國的Peter Newmark在奈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的理論。
D.Sperber和D.Wilson(1986)提出的關聯理論,成為指導語用翻譯的新理論。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認為,關聯原則是存在于譯者頭腦中的一個不可能違反的原則,譯者應根據關聯原則選擇適當的譯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
Leo Hickey匯編的論文集《語用學與翻譯》,從多角度涉及了語用因素對翻譯者和翻譯實際運作的制約與影響。翻譯就是獲得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用對等(pragmatic equivalence),從而最大限度地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2001)。
3.順應論在翻譯中的應用
3.1翻譯是連續選擇的過程
Verschueren的語用觀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這種語言選擇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選擇發生在語言結構的任何一個層面,從語音、語調到語法結構的選擇,從語碼到語篇的選擇等;第二,語言使用者做出的選擇不僅包括語言形式的選擇,還包括語言策略的選擇,選用語言策略時所表現的風格或語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形式的選擇;第三,語言使用者做出的選擇是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做出的;第四,選擇發生在語言產生和語言理解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在具體的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都要做出選擇;第五,語言使用者沒有權利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做抉擇,因為語言使用者一旦進入語言使用過程,就只能選擇心目中最合適的和最需要的進行交際;第六,可供語言使用者選擇的語言手段和策略不是機會等同的,因為所選擇的具體手段和策略受到認知、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第七,語言使用者在語言手段和策略上所做出的不同選擇,會導致與它相關的其他語言或非語言因素出現變化(Verschueren,2000)。
同其他言語交際活動一樣,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從所譯文本的體裁到譯文詞匯、句式的運用,自身文化立場、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翻譯行為的每一個階段都涉及各種選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選擇可譯之本;二是選擇文化立場;三是選擇文本的意義;四是選擇意義的重新表達;五是選擇如何處理信息。
用Verschueren的觀點審視翻譯活動,可以說翻譯不是一般的語言選擇過程,而是一種雙語間轉換活動中多層次的更復雜的選擇過程。它不僅具備所有單語使用選擇時的一切特點,而且呈現出翻譯活動自身的選擇特性,從而表明其跨學科性特征。總之,借助Verschueren的語言選擇觀,可以使人們全面認識翻譯過程的本質和復雜性,同時為理論探討提供頗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解和詮釋的切入點(宋志平,2004)。
3.2語境因素的順應與翻譯活動
順應論中的語境因素順應是指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包括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在翻譯時,應該選擇順應譯語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所表示的意義只有放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確定,譯者只有結合原文具體的語境推斷原作者的真實意圖,才能準確理解原文。譯者應該在譯文中創造出合適的語境,才能使譯文讀者正確把握原作者所要表達的各種信息及譯者想要再現的信息。
翻譯中既要考慮語言語境,又要考慮交際語境的制約作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些差異會影響語言的使用。語境中的非語言因素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原文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原文所處的時代背景,原文涉及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及原文作者的觀點、態度等;二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處的具體語言環境,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的心態、說話的語氣表情等。因此,翻譯時把握原文話語的交際意圖是十分重要的。
英語中常用的表達:“Can I help you?”這句話可以用于很多社交場合,翻譯時,只有考慮語境因素,才能將其翻譯成恰當的漢語。比如:顧客到商場買東西,店員對他說這句話,應該譯為:您要選點什么?如果是電信運營商的職員對顧客說這句話,則應該譯成:您要辦理什么業務?如果是由飯店服務員接待客人時所說,就該譯成:您要吃點什么?由此可見,譯者應該運用語境動態順應理論理解話語的語用含義,以便生成準確的符合目標語習慣的譯文,使譯文讀者能夠與原文讀者一樣明白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所以,從語境動態順應的角度看,語用翻譯的本質是跨語言、跨文化交際,它的本質特征是準確理解和傳達原文中的隱含意義,實現翻譯中的語用等效(楊俊峰,2005)。
3.3語言結構選擇的順應與翻譯活動
由于交際選擇總是在所有涉及各種變異的語言結構層面上展開,因此語用現象可以和任何一個結構層面發生聯系:從語音特征和音位,到語篇內外,或者到層面的任何一種關系,所涉及的不只是“結構”,還包括“結構過程”中的原則(Verschueren,2000)。第一,選擇需要橫跨的幾個層面是:語言、語碼和風格;第二,有些基本的話語構筑要素在任何話語內及在不同的結構層面上都可能潛在地出現,如:語音結構(韻律等)層面、詞素和詞匯層面、小句和句子層面、命題層面和超句結構層面等;第三,話語和話語束的不同結構類型的選擇,既有獨自語篇(廣告等)又有對話語篇;第四,必須注意支配話語和話語束產生和解釋的話語構筑原則,如:信息結構和/或主題結構、連貫性和關聯性等(辛春暉,2007)。
原文的語言結構在各個層面都順應原語的特點,因此在翻譯的表達階段,譯者在做選擇時,語言結構的各個層面都要順應目標語的特點,讀者才能接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原文所要達到的效果。
如下例所示:
Romeo:What has thou fund?
Mercutio:No hare,sir.(Romeo and Juliet)
羅:你發現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雞,先生。(梁實秋譯)
“hare”的本義是野兔,顯然Mercutio想表達的含義并不是“野兔”這一本義。在英語文化中,hare有“娼妓”之意,顯然,莎士比亞是用雙關表達這一“隱含之意”。如果將hare按照本義翻譯成“野兔”,譯文讀者就無法理解原作者的隱含之意,也就無法感受諷刺的效果。梁實秋先生巧妙地將“hare”譯成中文的雙關語“野雞”(“野雞”和“野妓”諧音),譯文完全順應了中文的語言特點,使譯文取得了和原文相同的修辭效果。
語言的選擇是一個綜合的選擇過程,涉及任何一個結構層面的因素,其目的是根據一般的話語構筑原則建構起具體類型的話語或話語束。而且,在這些層面上做出的選擇具有很高程度的相互適應性或相互依賴性。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將這些語言結構層面孤立起來考慮,而是要做出全面的、互相順應的選擇(辛春暉,2007)。
3.4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與翻譯活動
語言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這一概念表明,人們的語言行為帶有意識成分,但意識程度和特性因人而異、各不一樣,是處在完全有意識和根本無意識所組成的一個連續過渡體的某個位置(Verscheren,2000)。
翻譯活動是一個心智操作活動,它要處理翻譯程序在某個環境下是如何進行的,因此翻譯過程是一個涉及譯者的“社會心智”(mind in society)的復雜系統。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所有動態性方面,它們都寓于可從結構上辨明的選擇,以及語境的特征和影響之中,都要求在一種順應性媒介(medium of adaptability)中加以處理。順應性媒介指的是,人們借之可以以變異的、協商的、順應的方式使用語言,這種順應性媒介就是意識程度,它所涉及的是某些認知心理因素在交際者語言選擇、做出順應時的意識程度是否相同(黃成夫,2008)。語用翻譯離不開譯者的心理意識程度,譯者在意義生成過程中要弄清楚譯者與原著作者、譯文讀者在語言選擇、做出順應時的意識程度是否一致。若是一致,那么譯文就順應了翻譯中的三元關系: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及其意識形態(黃燕,2007)。
例如:在楊氏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中有一句:
為頭一人,頭戴武巾,身穿團花戰袍,白凈面皮,三綹髭須,真有龍鳳之表。
The leader of the band wore a military cap and flowered silk costume.He had a clear complexion,his beard was fine,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
楊氏夫婦在翻譯中,選擇“king”替換了“dragon”,“phoenix”,適應了西方人的意識凸顯性。如果將上面的“有龍鳳之表”譯為“every inch a dragon and phoenix”,就與英語文化的讀者的意識凸顯性相矛盾,在他們的頭腦中會引起截然不同的聯想。語言選擇的心智過程帶有不同的意識凸顯度,各種程度有不同的細微差異。一些功底深厚的翻譯家可能是在下意識的情況下自動順應語言表達的各種要素, 而大多數翻譯工作者需要在較高意識程度下完成翻譯活動,使作者的意識凸顯性具有原著作者的自返性,使翻譯忠實于原文,忠實于讀者。
4.結語
本文探討了翻譯作為一種語言使用的形式,也具有不斷選擇的特性;分別討論了語境因素的順應、語言結構選擇的順應、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等方面與翻譯活動的關系。翻譯是語言使用的一種特殊形式,順應論對翻譯起著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將順應論應用于翻譯中,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也為翻譯實踐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Sperber, D. and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86.
[3]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 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黃成夫.語言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程度特性及語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8).
[5]黃燕.語用翻譯的適應論視角[J].柳州師專學報,2007(3).
[6]宋志平.翻譯:選擇與順應[J].中國翻譯,2004(3).
[7]辛春暉.順應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
[8]許鈞.論翻譯之選擇[J].外國語,2002(1).
[9]楊俊峰.語境順應與語用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