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祥
摘 要:如今社交網絡全然過渡成了人們信息交流的媒介,其應用模式多樣且登錄方便,大學生可以借助其充分展現自身個性并結交朋友,可以說大學生活、學習等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凡事都包含兩面性,實際上目前部分大學生已經很難分配正常學習與休息時間,由于長期深陷網絡空間而忽視現實狀態,對于其專業發展與素質結構落實都會造成嚴重威脅。本文就是透過這層細致關聯實施驗證解析,希望能夠合理矯正當代大學生社交網絡應用思維,杜絕因過度沉迷而影響學業與心理發展狀況的滋生。
關鍵詞:社交網絡;大學生群體;人際關系;專業發展;影響現象
社交網路實際上就是利用網絡媒介銜接異質化人群,能夠針對生活、科技以及趣味信息實時一鍵共享,如今,包括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絡都獲得新生機遇,發展速度與用戶規模一時之間難以想象。如今,社交網絡利用低成本、無中心以及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度改變著大學生生活習慣、思考模式。從中做出跟蹤性檢驗,能夠挖掘出一系列負面影響問題,對于日后學生綜合素質調試具備高效指導價值。
一、社交網絡對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與思維模式的影響結果陳列
客觀層面上講,社交網絡的確全面豐富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及時穩固資料交接速率,并且能利用高互動性與參與能度,開創出豐富的全民記者時代風尚。這一切現象都令思維活躍、愛好廣泛的大學生群體掙脫了思想限制枷鎖。其中人際關系是依靠現實基礎建設的,可以保證溝通雙方彼此的信賴程度,克制一切空間、時間因素。社交網絡之所以受到熱烈追捧的絕對根源在于其賦予人們至高無上的話語權,尤其是大學生可以針對陌生社會現象發表個人看法,因為大部分信息分享主體都生活在我們周邊區域,透過日常交流互動就能更加貼近彼此間心靈距離。但是,大學專業發展必然承受著網絡空間這部分的滋擾,令部分學生過分關注網絡而忽視了對自身時間的合理安排,課堂與生活秩序百般交錯,心理發展受到限制性影響,長此以往必將釀成嚴重的社會隱患危機。
1.壓制現實人際交流時間與空間范圍
初步踏入社會的青年會遭受各類失敗境遇,他們大部分會選擇利用社交網絡平臺獲取良朋知己的支持,但是此類平臺畢竟是虛擬的,遠程交談始終不能換取真正的心靈交流價值。因為現代人群不愿意透露自己心聲,尤其在宅男宅女數量暴漲前提下,社交已經完全淪為被動局勢。而大學生長期經受社交網絡空間信息侵蝕,不愿外出并不自覺長時期封閉自己,自此便會遺留各類心理疾病,導致現實交流障礙等情況出現。
2.不利于個人信息的保密防護
借由人人網社交布置狀況觀察,大部分學生愿意接收陌生人好友邀請,并且會相應地填寫個人真實資料,這便相應地加劇了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程度。21世紀屬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而大學生同時作為享受者與受害者,時刻壓抑著面對現實的勇氣,不能在與人眼神交流中感受溫暖氣息,彼此之間毫無信任感可言,那么日后社會整體形態是否還能健全著實令人堪憂。
二、應對上述問題的細化策略分析
大學生應合理利用社交網絡提供的資源,在保證現實人際關系的基礎上,適當地以之為情感交流的媒介,不對之產生依賴。
首先,社交網絡運營主體有必要及時維護網站以及客戶端,針對內部各類安全漏洞隱患予以修補,杜絕任何信息泄漏現象出現。
其次,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懂得未雨綢繆,尤其在填寫個人信息時要規避一些敏感信息,包括家庭收入、身份證號等;再就是盡量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為好友,不在聊天話題中摻入任何與個人財務、國家安全有關的信息內容。網絡本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尤其在面對非法廣告與過激言論時,大學生應該牢固樹立其標準明辨是非態度與堅定信念,全面抵制惡意信息的傳播,并將核心注意力投射在教育教學范疇之中,畢竟這才是大學生應該落實的義務與責任。
再次,高校教師可以考慮定期舉辦社交網絡應用功能討論活動,時刻強化學生自我安全保護意識,督促其在合理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獲取有益的信息資料。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經過大部分高校社交網絡應用狀況調查,筆者發現大學生群體往往會將網絡視為娛樂消遣與打發時間的工具,并沒有深刻挖掘其豐富的信息共享與教育輔助功能,使得大部分資源產生浪費。實際上大學生有必要深切改造自身對社交網絡的認知態度,適當約束自身行為模式,做到高效文明地使用網絡,促進身心同步健康發展實效。
參考文獻:
[1]路 鵬.管窺青年流行亞文化之網絡交友平臺——以“人人網”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0(09):56—64.
[2]羅 力.社交網絡中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4):80—82.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