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士顯
摘要: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研究歷史較短,而保險行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我們不能將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論照搬于保險公司。本文匯總了我國學者關于保險公司治理模式選擇和公司經營績效的研究成果,并對相關研究進行了評述,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研究。
關鍵詞:保險公司;公司治理;特殊性;利益相關者主義;研究現狀
完善保險公司治理結構被認為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保險業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李維安,曹廷求,2005)[1]。吳定富(2006)[2]指出,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是提高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保險公司治理監管在國際上已經成為對保險公司三大監管支柱之一。保險公司治理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治理模式?如何完善保險公司治理?這些基本問題對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保險公司治理模式選擇的研究現狀
保險公司作為具有眾多經營特殊性的企業應該定位什么樣的治理目標、選擇什么樣的治理模式毫無疑問是探討保險公司治理的首要問題。關于保險公司治理的目標,陳文輝(2008)[3]認為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應該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股東價值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為輔。
國內學者們基本上都認識到了投保人作為債權人利益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對保險公司人力資本所有者利益保護的必要性。保險公司治理模式應該放棄“股東主義”,而強調關注包括債權人、人力資本所有者等在內的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但是在目前保險公司治理過程中,實際所采取的的治理模式被很多學者認為是股東主義治理模式。王洪棟(2003)[4]指出保險公司普遍采用的是“股東傾向”的治理模式。閻建軍(2006)[5]也認為我國保險公司采用的是“股東單邊治理”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是中國保險公司治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因為這種治理模式無法對經理層形成有效的內部和市場制衡。。不但中國采用的是股東主義治理模式,吳洪(2008)[6]認為,目前從全球保險公司治理的模式來分析,股東主義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之所以保險公司普遍采取了股東主義的治理模式,筆者認為這是和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尤其是和債權人的分散性、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及監督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性所造成,其必然結果就是經營者選擇偏重于股東利益的治理模式。
學者們通過理論分析,認為我國保險公司治理應該充分照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游桂云(2007)[8]討論了目前保險公司治理的不足,并指出保險公司治理不應該僅僅關注股東的利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要關注。劉美玉(2008)[8]分析了股東主義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所在,提出了中國保險公司治理應該采取利益相關者治理的模式。袁成(2011)[9]與上述各位作者的觀點基本一致。保險公司因其特殊性所在,其治理并不能照搬一般公司治理理論,郝臣等(2011)[10]提出了以保險公司特殊性作為保險公司治理的研究主線的研究思路。
雖然學者們都關注保險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利益,但是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利益相關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具體的治理模式,不同的學者提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保險公司治理應該關注哪些人的利益
關于保險公司治理應該關注哪些人的利益,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保險公司治理應重點關注投保人即債權人的利益。因為保險公司擁有高比例的負債和廣大分散的債權人,對保單持有人利益地維護和考慮對壽險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王小平(2006)[11]從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入手強調了完善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目的是保護保單持有人利益。陳文輝(2008)[3]認為,充分維護、平衡、協調所有者、保單持有人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將是未來我國壽險公司的發展方向。李維安等(2012)[12] 張揚等(2012)[13]指出保險業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保險公司在進行治理目標選擇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股東利益最大化,更要特別關注保單持有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保險公司治理不僅僅應該關注債權人,其他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要高度關注,因為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要求保險公司治理要兼顧股東、管理者和債權人之間的多重代理問題。早在2003年,李瓊、蘇恒軒就對國有保險公司的內部人控制、效率低下進行分析,認為國有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理想模式應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相結合”的模式[14]。王媛媛(2013)[15]認為保險公司不同利益相關者如股東、投保人、人力資本所有者和監管部門都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護應該保險公司治理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關于保險公司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治理模式
關于保險公司治理治理模式的選擇,主要存在“共同治理”與“相機抉擇”的治理模式兩種觀點。
1保險公司應該選擇“共同治理”的模式。閻建軍(2006)[5]認為,在我國保險公司治理只能采取利益相關者內部治理主導模式。吳洪(2008)[4]經過邏輯分析認為傳統的“股東主義”公司治理模式并不適合保險公司治理,而傳統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也并沒有考慮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之上作者提出了由股東、投保人、融資性債權人、人力資本所有者等共享企業的所有權的“契約性多邊治理模式”。劉素春(2010)[16]指出保單持有人、人力資本所有者、監管者都是剩余風險的承擔著,他們承擔的風險要遠遠大于股東承擔的風險,因此他們都應該參與公司治理。他們都共同認為,在治理模式選擇的時候應該重點考慮股東、投保人、融資性債權人、人力資本所有者及監管部門等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王洪棟(2003)[4]指出鑒于作為保險公司債權主人的特殊性,他們需要一個“代表”來代替他們對保險公司的管理實施有效的外部干預。但是目前保險公司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是“股東傾向”的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是與外部監管的目的向沖突的,所以保險公司的治理理念要求趨于“共同治理”。關于誰做“代表”,蔡莉莉、黃斌(2006)[17]認為政府充當投保人的“代理人”角色,與股東共同治理。余蘭(2009)[18]結合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提出保險公司治理應該是構建一個由內層(股東價值最大化)、外層(強調利益相關者)和保護層(多邊參與的相機治理模式)三層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混合治理模式。
2保險公司應該選擇“相機抉擇”的治理模式。謝金玉(2007)[19]認為根據保險公司所處的階段不同,而應該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就我國目前保險公司治理的現狀,作者認為當前應該采用內部治理為主,外部治理為重要補充的治理模式,而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則應該采用內外部治理并重的模式。這一模式與李瓊、蘇恒軒(2003)[14]“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相結合”的模式有相似之處。
二、國內保險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成果及現狀
(一)關于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
關于保險公司治理的機制研究,我國學者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而缺少實證研究。作為公司治理的核心機制——董事會建設理是各位學者關注的焦點所在。應該如何完善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建設,劉?。?005)[20]認為應該加強公司治理的核心即董事會的建設,強化董事會對風險防范和內控機制的最終責任,建立董事責任追究制度,設立主要有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或風險管理委員會。李紅坤和張笑玎(2010)[21]則指出了保險公司治理“失靈”的原因所在,他們認為雖然公司架構完整,制度齊全,但在實踐中往往形同虛設,“形似而神不似”。何華(2013)[22]則認為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是保險業公司治理沒有能夠充分體現保險行業的特色;二是保險公司董事會制度不健全,董事會內部缺少制衡機制。
(二)保險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
從近幾年開始,部分學者已經逐步展開了對保險公司治理與公司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學者們主要從股權性質及比例、股權集中度、董事會特征如董事會規模、結構、領導權配置、素質等方面和公司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1以我國上市保險公司作為樣本開展研究。謝曉霞和李進(2009)[23]根據一般公司治理理論,以中國上市保險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中報和年報數據為樣本,選取總資產收益率作為績效指標,選擇股權結構、高管激勵和董事會特征作為解釋變量。多元回歸結果表明,政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與保險公司業績呈正向關系;境外戰略投資者持股不利于保險公司業績的提高;董事會規模與保險公司業績呈負向關系;獨立董事以及具有金融從業經驗的獨立董事與保險業績無關。王曉英和彭雪梅(2011)[24]通過對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兩家上市保險公司的研究,認為股權集中度太高不利于保險公司績效地提高。謝曉霞等(2011)[25]以2007年到2010年的上市保險公司中報和年報數據為樣本,對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和資本結構展開了分析,研究結論認為政府持股比例、外資持股比例、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增加以及董事長兼任CEO有利于改善保險公司的資本結構;而獨立董事比例、具有金融從業經驗的獨立董事與保險公司資本結構無關。因為截至目前我國上市保險公司也僅僅有5家,而且有境內上市還有境外上市、有整體上市也有部分上市,樣本數量的有限性不可避免的使得研究結果的普遍性會有所降低。
2以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作為整體開展研究。李維安等(2012)[12]以46家股份制保險公司為樣本,從保護利益相關者視角著手,以償付能力作為保險公司的基礎性指標,研究結果發現保險公司治理的合規性越高越能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夏喆、靳龍(2013)[26]以2011年的66家中資保險公司為研究樣本,選擇凈資產收益率和償付能力充足率為被解釋變量,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董事會相關特征和監事會規模為被解釋變量,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保險公司風險控制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顯著正相關。作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第一大股東股權集中度高能夠調動起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關于存續時間和保險公司風險控制的關系分析發現,二者存在負相關關系。陳彬、鄧霆(2013)[27]以24家中資財險公司為樣本,以總資產收益率為被解釋變量,研究發現,國有股比例與總資產收益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外資股比例與總資產收益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如果僅僅從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上分析,并沒有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董事會規模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關系,獨立董事比例也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女性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董事長與總經理分置對公司績效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學者因樣本不同,并沒有得出較為一致的結論,但是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開啟了我國保險公司的實證研究的先河。
三、國內保險公司治理研究簡單評述
郝臣等(2011)[10]認為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研究目前還是處在初步階段。國內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往往偏重于保險公司治理定義、治理理論及治理模式的選擇等理論分析,而結合保險公司自身經營情況的實證研究較為缺乏。同時,即使是開展的實證研究,學者往往將保險公司視為一般公司而直接將一般公司治理理論運用于保險公司,從而忽視了保險公司經營的特殊性,研究結論對保險公司針對性的指導意義不大。國內學者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少實證研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保險業發展較晚,二是上市保險公司數量極少,而對保險公司經營數據的獲得并不是很容易,造成實證研究所得研究結論的針對性和穩定性并不一定可靠。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起保險公司治理研究的一般框架。
參考文獻:
[1] 李維安,曹廷求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基于商業銀行特殊性的研究[J] 南開學報,2005(1)
[2] 吳定富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保險,2006(6)
[3] 陳文輝主編中國壽險業經營規律研究——費用、盈虧平衡、資本需求[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
[4] 王洪棟保險監管與保險公司治理理念[J]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5] 閻建軍中國保險公司治理研究:基于知識和創新的視角[J]財貿經濟,2006(9)
[6] 吳洪保險公司治理模式及其選擇[J]上海保險,2008(10)
[7] 游桂云、孫旭峰基于保險公司經營和治理的獨特性引發的思考[J]濟南金融,2007(8)
[8] 劉美玉基于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保險公司治理研究[J]保險研究,2008(9)
[9] 袁成優化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策略研究[J]上海保險2011(1)
[10] 郝臣、李慧聰、羅勝保險公司治理研究:進展、框架與展望保險研究[J]2011(11)
[11] 王小平國外保險公司治理發展的啟示[N]金融報,2006-2-11(3)
[12] 李維安、李慧聰、郝臣保險公司治理、償付能力與利益相關者保護[J]中國軟科學,2012(8)
[13] 張揚、郝臣、李慧聰、褚玉萍保險公司治理特殊性分析———三家上市保險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 2012(4)
[14] 李瓊、蘇恒軒論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治理結構[J]保險研究,2003(4)
[15] 王媛媛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保險公司共同治理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
[16] 劉素春保險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J]保險研究,2010(5)
[17] 蔡莉莉、黃斌論保險公司的“共同治理”與政府角色的發揮[J]武漢大學學報,2006(2)
[18] 余蘭我國保險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6)
[19] 謝金玉我國保險公司治理模式研究[J]保險研究,2007(7)
[20] 劉俊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如何完善經濟日報[N]2005-9-22(5)
[21] 李紅坤、張笑玎保險產品市場競爭、公司治理與績效實證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0(6)
[22] 何華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時代金融,2013(5)
[23] 謝曉霞、李進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與業績研究——中國保險公司的治理結構分析[J]保險研究,2009(8)
[24] 王曉英、彭雪梅國有上市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保險研究,2011(4)
[25] 謝曉霞、鄧路、馬婧保險公司治理結構與資本結構研究[J]保險研究2011(12)
[26] 夏喆、靳龍公司治理機制對我國保險業風險與績效的影響———基于我國保險行業2011年截面數據[J]保險研究,2013(3)
[27] 陳彬、鄧霆公司治理對保險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檢驗———以24 家中資財產保險公司為例[J]社會保障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