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力+王曉東
【摘 要】合肥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全頻率節目改版后,廣泛聽取意見,并契合聽眾需求推出了發揮“調節潤滑”作用的線性節目《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通過準確地講述歷史典故,正確引導聽眾。節目定位準確,內容生動,一經播出就獲得廣泛好評。
【關鍵詞】線性廣播節目 引導 經典 定位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從2012年9月正式開播,到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表彰,不過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這樣一檔時長只有三兩分鐘、投入成本也極小的線性廣播節目,為何能在激烈的評選競爭中殺出重圍,獲得評委的青睞?作為團隊的主創人員,我們結合這檔節目的前期調查策劃、播出效果反饋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廣泛聽取意見,契合聽眾需求,做好前期籌備工作
2012年下半年,合肥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進行了一次較大幅度的全頻率節目改版,提出“新聞力量、媒體先鋒”的口號,形成了以早中晚黃金時段的大板塊新聞節目為主體,貫穿全天的《整點新聞》為補充完善的節目格局。改版之后,全天新聞資訊的更新速度明顯加快,頻率的收聽率也獲得了顯著提升。但很快,陸續就有聽眾反映:從新聞綜合廣播獲得的信息量的確是大了,不過若是連續幾個小時聽下來,總覺得新聞節目安排得有些“滿”,聽起來有些“累”。在充分聽取了臺領導、專家的建議,并多次征集聽眾意見之后,我們決定策劃一檔能起到“調節潤滑”作用的線性節目,整體風格既與已有的新聞節目相統一,又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減輕聽眾的疲勞感。幽默笑話特輯、經典紅歌展播、養生保健常識……策劃團隊提出了不少思路,但最終都被一一否定,理由是:上述這些內容缺乏新意,不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調劑效果,反而容易因同質化而成為“雞肋”。幾番爭執商議后,我們決定面向市場進行一個大范圍的問卷調查,聽取來自普通百姓的真實需求。2012年7月,我們向合肥地區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和文化水平的1200名聽眾發放了調查問卷,獲得了如下這些調查結果。
1.你認為合肥新聞綜合廣播現有的節目格局是否合理?
(1)非常合理 暫不需要調整 267 (22.25%)
(2)不太合理 容易產生聽覺疲勞 838 (69.83%)
(3)很不合理 需要進行徹底改版 95 (7.9%)
2.你認為應該如何進行節目調整?
(1)壓縮新聞節目播出時長 22 (1.8%)
(2)多播出相聲、小品、評書之類的節目 358 (29.83%)
(3)增加線性節目的播出,豐富節目形式 820 (68.33%)
3.你希望新增設的節目突出哪方面的特質?
(1)新聞性 48 (4%)
(2)娛樂趣味性 505 (42.08%)
(3)知識性 618 (51.5%)
(4)無所謂 29 (2.4%)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最終我們確定開辦一檔名為《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時長3分鐘以內的線性節目,突出知識性和趣味性。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不敢越雷池一步”“近水樓臺先得月”“洗耳恭聽”等成語和詩句,雖然意思大家都明白,但追問一句,“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究竟指的是啥?在什么地方?“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話最早是出自何人之口?洗耳恭聽因何而來?又有幾人能夠對答如流呢?因此,我們選取了很多故事性強,有正史可查、有典故可述,百姓常用的成語、俗語,尤其是還選擇了一些發生在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掌故,讓聽眾更多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為了準確地講述歷史典故,正確引導聽眾。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節目策劃團隊聯絡了一些高校教授、民間學者,結合網絡及書籍資料查詢,著手編寫節目稿件。在此過程中,我們把握“準”“簡”“活”三大基本原則。“準”,即稿件中涉及的歷史朝代、年份、人物等關鍵元素必須準確無誤;“簡”,即嚴格控制單檔節目的時長,用詞簡練,作為點綴的線性節目不能喧賓奪主;“活”,即語言要鮮活生動,不能滿足于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復述,一定要增強趣味性和可聽性,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下面就以“單刀直入”這個成語典故的文案創作為例,進行分析解讀。
據宋代名僧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記載: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當年有一座知名的寺院叫澄心院,里面有一位旻德和尚,不但精修佛法,更是武藝高強。有一次,他在江蘇興化云游時,遇到了興化的和尚示眾,示眾想和旻德較量武藝,但又只是拐彎抹角不愿明說,旻德聽出示眾話里有話,便對示眾直言:“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意思是你要是精通武藝的行家,就請直接上手,用不著絮絮叨叨!說罷二人便用棍棒切磋起來。在一旁觀看的興化僧眾們后來說:“旻德和尚今天贏了示眾二十多棒。”而旻德不僅是贏了這次比武,更留下了一句延用千年用來比喻說話做事直截了當的成語“單刀直入”。
“單刀直入”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成語,查詢史料后,我們發現它背后蘊藏的故事竟然還有著合肥元素,為此,我們特地與合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專家取得了聯系,對史料中涉及到的澄心院、旻德和尚等內容進一步了解,幾經加工修改,最終形成了上面這段271個字的文案,簡練生動地將“單刀直入”的故事敘述清楚,對文中的文言文進行口語化的解讀,讓聽眾一聽就懂,畫面感十足。
文案創作完成后,在錄音和制作的階段也嚴格把關、精益求精。選擇了新聞綜合廣播晨言、小楓兩位優秀的同志擔任演播者,對稿件進行二度創作,較好地詮釋出了稿件的深刻內涵。在后期制作中,合肥廣播公司制作部選擇了最恰當的墊樂、音效。如為了表現“單刀直入”這個成語典故中主人公旻德和示眾打斗的場面,制作人先后添加了十多種環境音效、棍棒聲、嘶吼聲等,反復對比審聽,最后呈現出了極佳的播出效果。
二、定位準確,內容生動
2012年9月,在經過周密細致的籌備,完成了30個成語典故的錄制后,《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系列節目正式通過合肥新聞綜合廣播的電波與廣大聽友見面。為迅速打響節目的知名度,在《合肥新聞》《午間播報》《網羅天下》等重點新聞節目,以及《廬大姐拉家常》《尋醫問藥》《教育在線》等收聽率較高的民生服務類節目時段中,安排1~2個固定的時間點,播出了這檔精心打造的線性節目。令人欣喜的是,短短一個月之后,《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就受到了廣大聽友的認可。聽眾對節目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內容老少皆宜”“播講生動有趣”“后期制作精良”“聽后獲知感強”幾個方面。
更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一些聽眾也積極投身到這檔節目的創作中來,他們通過電子郵件、書信的形式為我們發來了他們自己掌握的或是希望進一步知曉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這都大大豐富完善了節目的素材來源,節目組對這些資料也進行了進一步編輯加工,還主動與供稿人取得聯系,就稿件的細節內容進行打磨完善。目前,《講述歷史典故 傳承中華文明》已制作播出一百多集,除了收獲聽眾的口碑和支持,省市宣傳部門領導、業界同行和高校學者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獲獎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起點,未來任重道遠
這次斬獲“全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表彰,實屬意料之外。作為這檔節目的主創人員,我們除了收獲感動和欣喜,更多的則是在思考節目的可持續性發展,力爭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首先,我們會繼續強化精品意識,在節目的采寫、錄制等各個環節始終做到精益求精。聽眾是最直接、最真實的評判者,節目水準能否一直保持下去,聽眾的耳朵自會做出公正的判斷。其次,以常規節目播出為基礎,擴大外延,爭取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檔節目的影響力不能僅僅體現在電波中,更應當在線下發展中也有所收獲。為此,我們已經聯系了一些繪畫高手,根據節目稿件創意繪制系列連環畫,前期計劃制作20個典故的單冊圖書并另附音頻制品,作為頻率推廣形象紀念品,饋贈給廣大聽眾,待時機成熟后,再爭取批量出版發行。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推出動漫產品的長遠想法。
節目的創新永無止境。現在,合肥新聞廣播的創意團隊已經著手一檔新節目的策劃研發,暫定名為《話里有話》,作為成語典故的姊妹篇,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話里有話》將目光瞄準的是一些口頭流傳的俗語,比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等等,這些口語的傳承雖然與成語典故里的節目素材出自正史、有據可考不同,但口頭文學也是中華文明光彩奪目的組成部分,依然耐人尋味,細究之下也是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