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英
【關鍵詞】音樂教學 興趣 情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118-02
音樂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據《音樂周報》的一項調查顯示:100%參與調查的中學生喜歡音樂,但80%的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課堂情境無趣味,課堂內容枯燥,學生在音樂課堂中體會、品味不到音樂的美,學生自然不愿意上音樂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音樂教學必須注重“趣”和“情”,才能吸引學生,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一、音樂教學中的“趣”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然成為他們熱愛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長劑。”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一)導課要新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有效的教學導入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直接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游戲導入法、設疑導入法、謎語導入法、溫故導入法、情景導入法等,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選擇適當的導入方法。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前,先播放了鳳凰傳奇的《我和草原有個約會》的視頻。草原美麗的景色伴隨著嘹亮的歌聲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現,同學們馬上就被吸引住了。這樣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受到了特定氣氛的影響,不知不覺地隨著這種感覺去思考、學習。可見,在導入環節,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將教學重難點、主導思想、作品風格、音樂知識等形象而生動地展示出來,讓每一堂課都有“新鮮感”。
(二)銜接要巧妙
筆者認為,教師應重視教學中的銜接,課中的銜接要巧妙。教師應當仔細分析教材,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各教學環節過渡自然,使課堂教學凸顯整體性。
例如,某教師教學斯美塔那創作的交響詩套曲《沃爾塔瓦河》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先播放視頻——古箏曲《高山流水》中的流水部分,同時用語言引導:“同學們,請聽一聽這首作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答案——水。由此,教師用語言導入正題:“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用中國民族樂器古箏演奏的表現‘水的音樂。接下來,請大家欣賞用西洋管弦樂器演奏的表現‘水的音樂。請大家用心比較,前后兩首作品有何不同。”這樣教學,教學環節之間、新舊知識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顯得流利順暢。
(三)結尾要精彩
一堂音樂課應該有“高潮”,“高潮”往往是課堂教學的“華彩樂章”。筆者認為,這個“高潮”一般宜出現在一堂課的結尾。在設計結尾時,教師應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情感因素,營造和諧的情感氛圍,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結尾中得到升華;應重視在“趣”字上下功夫,盡可能將結尾設計得生動活潑、有趣味,使學生樂學,讓學生每一次都帶著濃濃的興趣走出音樂課堂。
例如,某教師教學《雪絨花》,結尾時對學生說:“影片《音樂之聲》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老師想請同學們幫老師一個忙,請在課后利用網絡查找有關于奧斯卡金像獎的資料,下次上課時,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好嗎?”在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好”之后,教師結束了這堂音樂課。這樣的結尾方式,使學生在了解了電影音樂的基礎上,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了奧斯卡金像獎是怎樣的一個獎項,有的學生還會主動去了解其他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或者音樂。這種結尾的方式引導學生們進入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擴大了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二、音樂教學中的“情”
當前,有些音樂教師對音樂中“情”的因素重視不夠,未能很好地通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教學成功的催化劑,同時也是音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出發,使他們的情感融于音樂藝術中,去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情感體驗,達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一)用實踐豐富情感體驗
《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指出,要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感,發展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在教學中,教師應用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非洲歌舞音樂》,某教師用夸張的動作和表情帶動學生親身體會非洲人的原始與狂野。教師模擬各種鼓點表現不同場景,讓學生在其動作、聲音的啟發下,用投入、緊張而又恰當的鼓樂(用桌子拍打節奏),帶領學生模仿非洲人民勞動、捕獵等情景。學生全身心融于“非洲的原始森林之中”,他們時而“機警地搜尋目標”,時而“狂追獵物”,時而“歡慶勝利”,仿佛進行了一次非洲之旅。
(二)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感知和情感的啟發、培養
人們常說“樂山情起”,就是指音樂是由情感引起的。在音樂教學中,掌握音符、節奏及歌詞是基礎,而準確表達音樂的風格及情感則是上層建筑。教師對學生情緒的感知和情感的啟發、培養,在音樂情感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提出一些相關的、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們思考,以調動其進行情感體驗的主動性。
例如,《讓世界充滿愛》是一首深情、舒展、大氣的音樂作品,然而不少學生不喜歡這首歌曲。于是,某教師在教學時用此曲作為背景音樂,用多媒體展示了海嘯、颶風、地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PPT,這些場景使學生非常震驚。然后,教師提問:“為什么這首歌曲總是出現在獻愛心捐助活動中呢?”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以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然后讓學生觀看視頻,視頻內容為:面對災難,人們在困境中互相幫助,從廢墟中搶救生命,共建家園,各地群眾自發捐款、獻血……學生從而認識到愛的偉大力量,明白了我們在渴望得到愛的同時,也應該把愛傳遞給他人。這樣教學,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對歌曲的學習更加深刻,準確地把握了歌曲所表達的情緒和主題思想。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趣”和“情”,以“趣”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殿堂,以“情”作為教育手段,使音樂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授情、傳情、動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