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久燕
【關鍵詞】個體差異 預習 實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24-01
預習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形成學習動機,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智力、興趣、氣質、性格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
一、多樣引領——開放式預習
個性代表了不同學生的較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各自的興趣、愛好、能力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在安排預習任務時,針對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的課文,不能讓學生用陳舊的套路去預習,而要努力讓預習的形式和內容貼合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從課前預習中獲得愉悅感。教師要因勢利導地開展預習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預習。課前預習的內容不要局限于單篇文本,而要利用單元的整體性以及新舊課文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展開有對比性的預習活動,在落實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文本形成初步認識。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虎門銷煙》一課時,筆者布置了如下預習要求:①讀一讀: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虎門銷煙的歷史背景。②查一查:利用網絡資源,找一找鴉片戰爭的相關資料。③看一看:在家人的陪同下,觀看《鴉片戰爭》電影片段。這些不同形式的預習要求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傾向,激發了學生的預習熱情。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聯系以往學習過的課文《西湖》《拉薩的天空》《月亮灣》等寫景類課文進行通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寫景類文本的特點,感受祖國景色的秀美,讓學生在同類課文的聯動誦讀中對新課學習形成整體印象。
二、多向交流——層次性預習
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讓學困生能夠在預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建立起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同時也要讓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感受到挑戰,在預習活動中體驗到有所進步的收獲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對預習成果的驗收展開全班交流,促進不同層次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
為了避免教師的主觀分層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筆者采取按需定制的方式進行預習分層設計,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需求自主挑選適合自己的預習要求,從而激發學生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自信心。筆者先將預習內容進行細化,如摘錄好詞好句、找出形近字和多音字、“小問號”、“資料袋”等,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展開預習活動。在進行預習指導時,筆者一方面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個別指導,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在新課伊始的提問階段,筆者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對于那些字義、詞義等枝節性問題一筆帶過,而對于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同時對理解文本有促進作用的問題,筆者則會通過板書及時記錄下來,并適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多維評價——展示化預習
將傳統的預習檢查環節轉化為預習成果展示,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預習、個性化預習的熱情。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的預習成果展示活動,引導學生自評、互評,鼓勵學生采取積極性評價,從中取長補短,既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感受到獲得認可的自豪與喜悅。引導學生主動展示預習成果,在于激發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展示預習收獲,如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繪畫、演示等多種形式展現預習成果,對于那些故事性、畫面感較強的課文,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小稻秧脫險記》等,筆者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預習成果。盡管學生的表情有些生硬,動作略顯夸張,但是精彩的表演反應了學生做到了對課文的預習,并且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涵。此外,積極而正面的評價需要同時關注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預習的最終結果,更要注意到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思維閃光點,讓他們感受在預習中付出的種種努力都是值得被教師和同學肯定的。
預習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前奏,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活動時還要把握許多細節問題,比如課內與課外的關系、適當與適量的問題等。教師只有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認真組織好學生預習,將機械的“注入式”的預習變為活潑的“自主式”的預習,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