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生志
【關鍵詞】教學活動 開放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31-01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富有個性、充滿活力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教學活動的開放,使生活元素、社會資源等都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也使學生的認知積累、經驗儲備成為精彩課堂的生機所在。教師應注重教學活動各個層面的靈動開放,讓數學課堂煥發勃勃生機,使學生徜徉在幸福快樂的學習體驗之中。
一、引發自主活動,讓課堂充滿誘惑力
一個真正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一定會凸顯學生的主動性,我們的課堂應該走出整齊劃一、無限趨同、封閉、僵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應建立在開放的、充滿創新色彩的課堂活動之上。同時,也能釋放出及時生成的無盡魅力,讓課堂充滿誘惑力,充滿吸引力。
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中,首先,組織學生復習:在方格紙上(邊長為1厘米的方格)畫出自己喜歡的長方形,并用紅筆描一描它的周長。其次,相互比一比誰畫的圖形周長長。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畫出的長方形的周長在哪里,怎樣算出它的周長。再次,組織匯報展示活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畫的長方形長是幾厘米、寬是幾厘米,周長在哪兒,是多少厘米。通過不同的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很輕松地感知到不同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你認為這么多的周長計算中,哪一種方法最簡單,你喜歡哪一種計算方法?”學生在一系列的回答中會實現智慧的碰撞,從而獲得大家認可的共性計算方法。
開放學生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研究過程之中。上述教學過程,既實現了學習空間形態的開放,從自主畫圖開始,就讓數學學習走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想格局。同時,當學生用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去研究周長的大小時,學習就充滿了無盡的吸引力。
二、促發探究活動,探尋知識脈絡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要走出唯答案、唯書本經典的格局,就應引領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之中,通過自己的看、想、做、議等一系列活動,探尋知識的脈絡,把握住知識形成的每一個環節,進而使知識的每一個細節都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并成為恒久的記憶。
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的教學中,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感知層面上和學生大講特講,“千克應用于一般性物體,克應用于較輕的物體”,盡管學生做題時也能做對,但卻無法避免學生出現諸如“一只雞蛋重60(千克)”“一棵大白菜重3(克)”等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這些知識是教師講的,而不是學生自己探究習得的,所以我們應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地探究千克和克的使用方法。
首先,指導學生掂一掂一個實心球的重量,說說自己的感覺是2千克,還是2克。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用合適的秤稱量出實心球的重量。同時,再稱一稱書包、字典等一組物品的重量,感受到千克的適用范圍,體會到什么是一般性的物體。再次,利用天平稱量幾張白紙、一塊橡皮、一把小尺等,感受到它們的質量都是幾克,從而明確克適用的范圍。最后,組織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填空,實現有效辨別。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千克和克的所涉及的使用范圍的探究中。
三、引領合作活動,實現智慧碰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語揭示了合作學習的魅力。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不僅倡導合作學習,更倡導有意義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展現出不同學生的感受、知識積累、經驗儲備等特點,以此實現知識的交互和思想的碰撞。
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線的認識》教學中,首先,組織學生在作業紙上任意地畫出兩條直線,并判斷這兩條直線的關系,說出自己的理解。其次,組織群體評議活動,一是展開想象成果評價,對前面同學的回答和思考作出自我評判;二是組織集體研學活動,讓學生按自己畫出的直線關系進行分類。并在大家的研究中形成較為科學的分類,有的是直接相交的,有的是延長后相交的,而有的不管怎樣延長下去都是無法相交的。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感悟到在這張作業紙上的兩條直線的關系,一類是相交,一類是不相交,從而使平行線的認識變得水到渠成。再次,組織對應的深化訓練,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認知,提升感知力。
總之,開放數學教學活動,是開辟一條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敢于嘗試,大膽實踐,讓出講臺、敞開黑板,讓學生主動地想、說、議、做,在學生自主活動背景下實現學習的有效突破,促進知識、能力的同步協調發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