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研究》述評
王曉敏
(寶雞文理學院 政法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摘要]《文化安全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作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建設耦合的哲學基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發文化力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基本訴求,加強文化載體建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徑的重要結論。專著的立論和分析有著較為縝密的理論邏輯和現實依據:兼容了不同思想譜系,“直接理論依據”與“理論借鑒”相結合的致思取向,使文化載體建設的理論基礎得以拓展;明確了文化安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新使命,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文化力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以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由此,以人為核心的人與文化、人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清晰而明確,現實關懷與理性自覺融為一體;在明確載體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同時,提出了構建載體的總體思路,既體現了系統思維的整體觀和視野開闊性,也滲透著把握文化載體建設歷程的貫通意識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切感知。
[關鍵詞]王景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安全;文化載體
[中圖分類號]G122;D261[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簡介]張桂英(1963-),女,吉林長春人,教授,法學博士,從事法理學、軍事法學研究。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文化的概念雖有不同理解,但對于文化的育人功能的重視卻是一致的。而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總是隨著社會發展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以及文化自身發展需要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國家文化安全問題變得日益突出,文化的育人功能如何發揮正在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當此之際,以育人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必須關注文化安全時代的育人問題和文化問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景云博士所著《文化安全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以下簡稱《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為切入來探討文化育人與思想教育育人問題的專門著述。它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建設問題置于當今國內外普遍關注的文化安全問題這一背景之下,把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實踐操作層面問題的解決,奠定于對其相關理論問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既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強烈現實關懷,也在學科理論建設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作為一名不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對作者的這一努力深表贊同和肯定。
1 《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主要在闡明文化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基本理論及其相互關聯的基礎上,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系統的建構問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建設耦合的哲學基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發文化力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基本訴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徑等重要結論。我以為這些闡發和結論總體上是能夠成立也能夠接受的,書中的立論和分析有著較為縝密的理論邏輯和現實依據。
一是廓清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基本理論問題,拓寬了文化載體建設的理論基礎。作者從文化的內在屬性和外在表現形式入手,在闡釋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必然性與可行性的基礎上,不僅進一步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內部結構和具體形式,揭示了其本質特征和主要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借鑒問題做了深入探討。不僅指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灌輸社會主義意識、文藝育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學說和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直接理論依據;而且以開闊的視野和批判繼承的精神,指出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和西方價值澄清理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啟示和借鑒所在,視其為創新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基本理論體系的“理論借鑒”。在我看來,后者正是難能可貴的亮點所在。這種善于兼容不同思想譜系并將“直接理論依據”與“理論借鑒”結合的致思取向,無疑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理論基礎得以拓展。
二是明確了文化安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新使命,使文化載體建設的目標定位更為合理。作者一方面致力于厘清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和特征,以及文化安全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相關聯的內在機理等基本理論問題,通過闡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與文化安全的內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雙向互動規律,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使命;另一方面,緊密結合文化全球化的世情和社會轉型期國內文化建設的具體國情,剖析了全球文化安全的現實困境與危機,尤其是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產業力量的全球主導地位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現實威脅和文化危機,進而指出文化安全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帶來的挑戰和提出的新課題。在剖析西方文化擴張戰略對人們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所產生的沖擊的同時,辨明了文化安全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提出的新課題的立足基點、前沿熱點和聚焦重點所在。以此為基礎,作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新使命的揭示得以邏輯地展現,將其概括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參與和引領文化全球化,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創新三個基本方面,其中提出的文化自強需要充分的文化自覺、文化力是弱勢民族開拓新優勢的啟動杠桿、“三貼近”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根本途徑等論斷,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基于這些分析和把握,作者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目標定位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文化力培育社會主義新人,以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這既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的理性邏輯使然,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本質的體現,由此,以人為核心的人與文化、人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清晰而明確,將現實關懷與理性自覺融為一體。
三是提出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系統的總體思路,凸顯了文化載體建設的系統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系統的構建,是該著的落腳點和關鍵所在。在我看來,其亮點和貢獻或許就在于作者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把握體現了一種時空結合的立體化、系統化的思維,同時又注意總結相關歷史經驗而體現的歷史性和時代感。作者以全球化的時空影響為背景,通過總結改革開放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經驗,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主要成就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前述理論分析基礎上,進一步以系統科學的整體涌現性理論為觀照,有針對性地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系統建構問題。不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是一個增效和減效涌現性并存的復雜系統,而且更強調這一復雜載體系統的建設要以盡可能抑制減效涌現性和加強增效涌現性為“根本旨趣”,注意把握文化載體的整體涌現性,著力于提升文化載體的整體效能,在系統涌現性的構成和生成過程中優化文化載體。基于此,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將是一個眾多載體形態“立體網狀互動”的復雜系統,能夠與周圍環境持續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交換并相對獨立運行。為此,這一載體系統的建設也就需要系統籌劃,在關注社會發展形勢和主體需求,明確載體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同時,按照文化載體系統整體特性的要求,加快文化載體的制度建設、群體文化建設,注意把握文化載體的發展趨勢,適時創新和與時俱進。這些析論,無不體現了系統思維的整體觀和開闊視野,也滲透著把握文化載體建設歷程的貫通意識和對當下現實問題的深切感知。
2 通覽該書,我個人以為,其最值得稱道的是從現實關懷出發為解決現實問題而進行理論探索的努力,這便是已如前述所指出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基本理論問題的闡述和分析。這種探索和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可能并不容易。眾所周知,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工作被稱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并被視為執政黨的重要政治優勢,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確立為一門學科而有其在學術和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到,隨著社會發展中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產生及其演變,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一輪又一輪新的考驗。作為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學理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無疑需要在現實關懷中不斷推進自身理論建設,提升其理論的解釋力,以便更好地指導和服務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這也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理論自覺和使命擔當。然而現實似乎要冷酷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效,不僅難以令政治家們滿意,而且也在弱化其自身的吸引力,使公眾敬而遠之,不斷拉開距離。個中原因或許復雜難盡,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滯后和缺乏解釋力,恐怕是眾多被教育者都能感受得到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公眾和學界不被重視也是由來已久。因而,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建設面臨的難題或許更為突出更具有挑戰性。可以說,在不斷回答和解決諸多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拓展和提升學科理論建構,強化其育人的理論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長期重要任務。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正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需要關注和作出理論回應的重大現實問題之一。以此來看,《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對有關問題的探索,既緊貼時代脈動,又關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宗旨及其理論基礎和實踐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把文化問題納入其學科范圍,從文化角度探討育人的規律,并逐步建立起諸如文化載體等分析框架,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但仍有不少理論上的薄弱之處,甚至空白。而文化問題的發展變化,總使得文化育人不斷面臨新的情況。不同時期的文化問題,也在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提出不同的文化育人要求。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問題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之類的鼓噪到文化產業觀念的流行,從把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納入社會主要矛盾當中去認識,到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一部分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推行,從重視和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到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和文化安全觀念的提升,等等,足可見得文化已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也折射著不斷變化的育人要求。綜觀當今世情國情,可以說文化交流、文化建設等等都處在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時空環境中,文化安全問題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認識,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育人要求,有關問題也正在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視野。《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就是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來探討文化安全背景下的育人問題,從文化安全的新視角,著重通過探究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交融對接機制,意在實現文化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辯證統一。該書對于文化載體建設的深入探究,也是對育人問題的深入思考。全書的落腳點在于當今文化載體建設的對策分析,這些分析和理論層面的探索,都是以提升育人效果為根本旨歸。
通覽該書,給人印象較深的不僅是前述提到的一些亮點,還有作者在分析闡述過程中的一些提法或論斷等。比如在分析全球文化安全的現實困境和危機時講道,“全世界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都只有獲得其當代形態,并借助于文化產業這一媒介系統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存在和有效傳播”。這實際上是說明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有與時俱進的表現形式,并借助于物質形態的更新。在談到應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時,提出要走“文化自強”之路,這一看法或許指明了應對外來文化沖擊的要害所在。在闡述文化載體新使命時又提出“民族文化的現代轉換”,等等。這些說法,從不同角度給人以啟發。
3 當然,也無須諱言,對于我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和受教育者來講,書中有些說法和對有些問題的探討也未必能夠接受或完全認同,這自然是見仁見智,不必苛求。此外,書中對有些問題的分析闡述似乎還有繼續深化的空間,比如前述提到的“民族文化的現代轉換”,僅僅是一筆帶過。第三章第三節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旗幟和靈魂”“主題和核心”“精髓和重點”“根基和支撐”四個層面做了闡述,概括也很好,但似乎未能從現實角度有針對性地說清“為什么”。書中也多處講到先進文化,提出以先進文化引領世界文化大潮等等,但先進文化的“先進性”如何獲得,先進文化與大眾的文化選擇、文化接受是怎樣的關系,在中國還廣泛存在封建殘余思想和文化的情況下,又當如何引領世界文化大潮,等等,似乎也有待探討。書中也有一些有待推敲之處,如第一章中對意識形態概念的前后兩處解釋似有較大差異,把風俗習慣能否保持和延續視為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容之一,第三章中將大眾文化界定為工業化背景下的產物和市民文化,等等,或許可再斟酌。諸如此類,或許已非該著的主旨和主題所能完全容納的,但作為一種延伸思考,可能還是有意義的。凡關乎人們思想困惑和認識疑慮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就不該缺場。
學術以求新為旨趣是業界共識,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學同樣需要不斷求新,與時俱進。一部學術著述,若能做出探新努力,講出一些新意,便是值得肯定;一本書,若能使人讀后掩卷而思,有所啟發,便是好書。我以為,《文化載體建設研究》一書,大抵就是這樣的。
〔責任編輯:常廷延〕

軍事科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