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8 )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
王 紅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8 )
[摘要]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提供了指導性意見,也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指明了總方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過程表現為穩定性與動態性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繼承傳統,又面向未來,引領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建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應然也是必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力,也反映了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社會訴求,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社會認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認同
自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一直是學界的重要議題。十八大報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新的提煉和概括,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第一個倡導從國家層面提出,第二個倡導從社會層面提出,第三個倡導從個人層面提出,雖然不是以“是什么”的定義形式出現,但是這三個層面明確簡練、重點突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指明了方向。理論運用于實踐還需要實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踐性質和意識形態功能,擔負著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責任。價值觀教育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題中之義,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又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
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過程表現為穩定性與動態性的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之一,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圍,蘊涵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它從以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發展到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要素為主要內容,又發展到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五要素為主要內容,從中可以看出,其內容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三要素論”和“五要素論”至今在學界還爭論不休,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實踐性生成過程”[1],學界卻對此形成了共識。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始終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展是穩態的發展,是穩定與發展的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既對立又統一。從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實際情況看,來自內容的吸引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發吸引力的關鍵。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時代發展、理論發展、實踐發展的要求。當前,我國面臨一個社會轉型期,在這個時期,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何契合社會轉型期的巨變是一個時代課題,因而,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成要素而言,學界產生了諸多爭論。于是,部分學者認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構構成不完善,傾力并熱衷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的建構研究。內容結構的調整固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建構,但如果僅僅停留于結構研究而忽略內容本身,研究就會失去意義。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也關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圍繞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途徑的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但依然不能改變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邊緣化的命運。盡管以往依仗行政權力助推來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效顯著,但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社會的確立,依靠行政權力強行灌輸卻往往會達到相悖的教育效果。如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須從受眾自身需求切入,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眾需求的契合程度,就必須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隨受眾的需求變化而不斷發展。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發展的特點,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與黨的理論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每一次黨的理論發展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突飛猛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特征的表現。黨的理論發展始終由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體現了“穩定”,即穩定性;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黨的理論也不斷發展,體現了“求進”,即變動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傳播工具,其內容一直隨著黨的理論發展而發展,表現為穩定性與變動性的統一。從這個層面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作為黨的理論發展,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也必然帶來它的新發展。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體現了在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理論與實踐互動互利的本質特征。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建構
思想政治教育于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功能,起著導向、凝聚、引領、協調、教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價值觀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和載體的意識形態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它的理論概括又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新發展。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核心價值觀的宏觀訴求,是國家的主導價值觀,并在核心價值觀中居于統領地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題中之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方向與總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含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教育,十三大把基本路線概括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2],到了十七大,這一總目標中增加了“和諧”, 因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黨的基本路線的強調,又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方向與總目標。
“富強”作為經濟價值目標,被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歷史的經驗總結和對時代特征的把握。在近代,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屈辱,這段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自強史,擺脫落后、實現富強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夢想;振興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與要求。“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 264-265只有實現“富強”才能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把“富強”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并提升為一種核心價值理念,是對國民價值觀的凝練,也是對國民價值觀的引領。這種凝練與引領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就表現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方向與目標的價值引領。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內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觀點教育、政治立場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形勢政策教育等,這些都屬于信仰性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應有之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被區別為兩個層次: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信念。《意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作了新的概括,確立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首先是經濟的復興和文化的復興,經濟與文化的復興又離不開“民富”與“國強”,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其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理想信念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要以“富強”為價值引領的總方向和總目標。
“民主”作為政治價值目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原則。民主的基本含義是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并表現為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在近代,民主既是社會訴求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方向。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3]168,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把“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既是民主的形式,也是民主的制度表現。民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原則,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總體目標的首要任務。民主還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內容之一,而基本路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另外,科學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方法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就需要“民主”價值觀念的導向、貫徹與踐行。
“文明”作為文化發展的價值目標,既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狀態的要求,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目標。“‘文明’最初是指于羅馬法或‘公民’法之下的生活,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則指與野蠻相對立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4]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中,他們把文明等同于文化,但是在其后期思想中,他們又認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而且馬克思談道:“如果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那么英國人確實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5]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把文明作為相對于野蠻落后的生活方式、法律制度,還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早期思想中把文明等同于文化,以及晚期思想中把實踐引入文明,在這樣的視域中文明都是對人類變遷與創新積極成果的理解。十八大倡導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改造世界的肯定與期望,不僅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也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物質、精神與社會發展狀態的總和,是一種文化上對人類發展積極狀態的認同。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七大多次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可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明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文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反映了文明社會的人類發展訴求。文明是人類社會的追求,把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美好愿望,也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愿景。
“和諧”是“富強、民主、文明”三個價值目標的共同發展狀態,既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總目標,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總目標。“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和”的思想,儒家的“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尚書》)、“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和無寡,安無傾”(《論語》);道家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佛家的萬物無情有性、眾生平等等,所有這些,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的關系。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存于世,所處理的關系無外乎這三種[6]。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包羅萬象、無處不在。自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以來,“和諧”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與價值目標。因此,倡導“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和”的繼承,也是對當前社會發展價值目標的理論總結。作為一種價值旨歸的“和諧”理念,整合并導引了社會各種價值觀念,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并且,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面臨著各種復雜的問題與矛盾,提倡“和諧”價值理念有利于化解這些問題與矛盾,因此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期望的重要目標。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話語、過程、對象、傳播途徑上都做了一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因為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內容和當前社會需求存在差異,其社會效力并沒有完全得到發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當下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彌補這種差異的一個重要契合點,也成為引領現代文明走向人類共同價值準則和理想社會目標的重要著力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倡導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對維護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有著積極意義。它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支柱,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力。目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社會意識呼喚自由、平等和公正,當“自由、平等、公正”沒有被有效執行的時候,“法治”作為一種強制性外力能夠給予糾正。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升為核心價值觀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力。
“自由”是“人之為人”的尊嚴表現,也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合理訴求。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認為,一個人當且僅當他是自我做主的、而且他的自我做主是當且僅當他具有現實有效的能力去決定、支配自己生活的,在這種狀態中,他才是自由的。簡而言之,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自由就是自我做主,成為自己的主人[7]325。當前,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工具化了,人在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同時難以有真正的精神空間,人走向異化。所謂異化勞動,是指人類的勞動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反過來成為統治人和支配人們的一種外在力量[8]。馬克思主義認為異化主體創造出來的東西反過來控制主體。人的異化使人自身成為客體,從而使人受工具的支配,被工具化的社會個體顯然是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的個體渴望能夠解放自身,實現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馬克思論述自由的時候,他講道:“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發展的空間”[7]532,這就意味著,真正的自由是享用自由時間,人只有擁有了擺脫生存必然性拖累的自由時間,才可以全面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實現被哲學家稱之為“人之為人”的理想。“自由”作為一種價值目標首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的提出符合人們的內心需求,給社會整體以“自由”的希望牽引。而把“自由”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契合社會的整體需求,這種符合社會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有旺盛的生命力,從而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力。
“平等”是社會主義追求的正義目標。首先,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發展的需求。《價值學大詞典》中認為:“平等是關于人與人關系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觀點和信念,是人與人關系發展的某種狀態。它包括機會均等、條件均等、結果均等等多種情況;包括政治平等、經濟平等、人格均等等多項內容。平等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是人們進行評價時的一個重要標準。”[9]但是,人們對評價標準的解讀并不是單一的,平等包括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認為共產主義的平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初級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平等,這一階段的平等是不完全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一是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平等,這一階段的平等是真正的、完全的平等。可見,把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形式上平等向實質上平等轉變過程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轉變過程的必然要求。其次,平等是解決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需求。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各種新問題、新矛盾不斷產生,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諸多平等,如經濟平等、政治平等、機會平等等,只有倡導平等價值觀,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把平等價值觀納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向,也符合當前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要求,是社會發展需求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反映。
“公正”屬于社會價值,把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對社會訴求的回應。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3]373,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必須體現公正價值。當前,政治與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待完善,制度公正影響社會公正,制度的完善過程也是社會公正不斷體現的過程。倡導社會公正有利于扭轉市場經濟體制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實趨勢。市場經濟體制下出現的機會不平等、財富分配不公正等現象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把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消除兩極分化,構建和諧社會,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營造穩定和諧的環境也是對社會訴求的回應。我國目前正處于矛盾凸顯期,部分社會問題的解決失之于公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平問題更是日漸突出。我們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優先,注重公平”*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收入分配政策經歷了一個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效率優先,注重公平”的變化過程。改革開放之初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制定的收入分配政策,事實上是以保證效率優先為前提的,在某種程度上為了效率優先而相對犧牲了公平。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平問題日漸突出,十七大報告將收入分配政策表述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將收入公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對公平的兼顧長期以來顯得不足,影響了社會公正。社會發展訴求呼喚社會公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亟須更加突出公正。
法治是社會主義的特征之一,將法治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需要。相對于封建社會的“人治”傳統,“法治”更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入,對社會主義法制的要求不斷提高。法治不僅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也促進社會主義政治的有序有效運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五要素論”中的法律教育就是法治精神提升的理論證明,把法治提升為核心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體現出來,有利于凸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法治精神,也有利于從法治上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力。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訴求,它是價值觀最基本的主體——公民個人的底線價值準則,體現了每個公民所應遵循的根本道德規范,它作為公民基本價值觀,是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直接吸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與歷史責任。民族文化不可能割斷歷史而單獨存在,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離不開其傳統,離開傳統的文化發展必然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之間具有必然的歷史延續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吸納傳統文化元素是其文化傳承所擔負歷史責任的必然選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是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傳統文化的傳承性與發展性要求其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得到深刻體現。
就中國傳統文化自身而言,它所包含的元素也符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需求。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道德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道德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實踐證明,脫離大眾生活的空洞說教很難獲得社會認同,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10],這種文化有豐富、生動的德育資源,能夠避免空洞的道德說教而直接內化為民族性格。對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人而言,愛國主義是一種最為淳樸、執著的情感,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培育了深厚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在儒家傳統文化中,“敬業”精神也源自于幾千年來的理性積淀,如,孔子贊子產“共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論語·公治長》),孟子強調“君子創業垂統”(《孟子·梁惠王下》),等等,都是對“敬業”的闡述。在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中,“三綱五常”雖然一直維護的是封建宗法等級關系,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起著社會動蕩“減震器”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今天,固然“三綱”已經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但“五常”——“仁”“義”“禮”“智”“信”卻被賦予時代闡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等等,都是對“誠信”的生動闡述,仍不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內容與方法,具有維護社會關系穩定的功用。至于“友善”,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仁”最本質的主張是“仁者,愛人”,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幾千年來建構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它作為民族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活化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生活化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展最明顯的趨勢之一。處于轉型期的社會矛盾,負載著最為深刻的時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隨著時代變化進行相應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首先必須以時代需求、群眾需要為基本邏輯起點[11]。不同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過分突出意識形態向關注現實生活轉變,由單一、抽象、理想化向多元、具體、現實性轉變。從時代與群眾的現實需求出發,以反映個人價值與群眾需要為指向,面向社會實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現實生活,用生活來內化政治思想,培育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抽象凝練的價值理論,要得到社會的有效認同必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生活化趨向使核心價值觀具有生動的表達形式,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融入生活實踐,更好地為群眾接受,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時代元素的吸收能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任何價值觀的形成,都是時代精神的主觀凝練,如果不對散見于社會的進步價值進行科學凝練和積極倡導,就不會有占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觀”[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亦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自產生以來,就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斷以時代內容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肯定價值觀念進步是為了引導社會正面內容,用“一切向前看”的思維解決問題,正視當前的“價值危機”“道德滑坡”。事實上,“價值危機”和“道德滑坡”的評價機制源自于過去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它是以過去的價值觀念來審視今天的價值觀念,以過去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今天的道德標準,用這種方式來看待和解決問題,有時會不切實際,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我們看到,“價值危機”和“道德滑坡”不只是當代現象,也不只是中國現象。這些問題在歷史上早已相對存在,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就認為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意圖恢復周禮,但事實上,拋棄了周禮的中國歷史幾千年來流光溢彩、幾度輝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不能對今天的各種“道德滑坡”現象過分苛責,我們需要的是冷靜思考如何建立適應新時期的新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建設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首先要吸收時代元素,煥發自身魅力,引發受眾自覺吸收;另外一個方面,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受眾知識結構發生變化,民主意識、自主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毋庸諱言,西方社會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對國內受眾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受眾對自由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提出就是為了切合這種變化,吸收了反映人類共同價值的時代元素。當然,社會主義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西方社會有著本質不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本質性表達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多種渠道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西方社會先進元素和當代元素的吸納既增強了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也間接地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
總之,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問題、新矛盾會不斷產生,面對新的情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將會得到更好的融合與發展,共同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深層認同。
[參考文獻]
[1]劉先進.試論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J].蘭州學刊,2007,(12).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美]阿瑟·赫爾曼.文明衰落論:西方文化悲觀主義的形成與演變[M].張愛平,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朱光亞.“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自己的關系”——中西哲學的不同路徑[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譚培文.對和諧社會利益概念的馬克思主義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2).
[9]李德順.價值學大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
[10]朱光亞.德性和知識的分野[J].探索,2013,(5).
[11]韋詩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實踐審視[J].探索,2012,(1).
[12]虞崇勝,張建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一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要素[J].東南學術,2013,(1).
〔責任編輯:常延廷〕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5)03-0000-06
[作者簡介]王紅(1979-),女,南京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