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芳+郭榮華

[提 要] 學報編輯職業化建設與高校學報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編輯的職業價值感比較低,這直接影響了學報編輯對職業所注入的個人情感、興趣和責任,影響了編輯的職業幸福感。高校學報要強化編輯主體意識,明確職業歸屬,并營造良好的編輯工作環境,激發編輯的社會興趣,以提高編輯的職業價值感。
[關鍵詞] 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價值感;職業發展;阿德勒;社會興趣
[作者簡介]黎 芳(1971—),女,江西師范大學學報雜志社編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編輯心理學;郭榮華(1964—)女,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編輯學。(江西南昌 330027)
[基金項目]江西師范大學校管課題“高校學報編輯文化的價值分析及創新路徑”階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我國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化比較普遍,但高校特有的學術主導的環境,使得高校編輯在作為編輯的職業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尷尬的問題。學報編輯職業化建設現狀與高校學報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編輯的職業價值感、成就感和歸屬感比較低,學報編輯普遍存在著職業倦怠,影響編輯職業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也影響著學報的辦刊質量和學報未來發展目標的實現。本文結合阿德勒的社會興趣理論來考察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價值感的問題,試圖探索提高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價值感的路徑。
一、阿德勒的社會興趣理論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現代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被稱為“當代心理學的先知”,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觀世界,看到個體心理的主觀性、動力性,同時又注重人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興趣這一概念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阿德勒認為,個體絕不能脫離他人和社會而單獨存在。每個人都有與別人和諧相處的先天需要,這種需要就是“社會興趣”,社會興趣是指作為全人類的一員在人類社會這個共同體中的成員歸屬感[1]。社會興趣是阿德勒評價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是“人類價值的唯一標準”[2],是判斷個人價值的唯一尺度。他認為,人類所有活動的價值都必須從社會興趣的角度來理解。在人的一生中必須牢固樹立社會興趣,才能解決人生所面臨的三個重大問題:職業活動、社會任務和愛情婚姻。[3]社會興趣發展完善的人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是個人私利與他人的合作,不以個人利益為追求卓越的最終目標,而是真誠地關心他人,他們追求成功的目標是為了使所有的人都獲得幸福。而社會興趣不成熟的人則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權力超越他人并且缺乏社會興趣。當人們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時,他們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生存現狀及職業價值感分析
職業價值是指職業對于主體的意義,它體現了職業的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4]主體的職業價值感是影響其職業生存狀態的核心因素,因此,可以從主體的職業生存狀態反映出其職業價值感。日本學者宮地誠哉、倉內史郎認為影響主體職業生存狀態的有三個因素,即維持生活、發展個性、承擔社會義務[5],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同其職業生存狀態的表現也不同。國內學者曾學民依此觀點將編輯的職業生存狀態分為生存型、享受型和發展型三種類型,并分別描述了這三種生存狀態,反映出編輯不同的職業價值感。
“生存型”編輯將編輯職業看成是功利性的不可或缺的謀生工具,是滿足個人及家庭生存需要的被動選擇,工作僅僅是一份職業責任,對所從事的編輯職業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愛、奉獻、興趣,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工作意念憑經驗和熟練程度,工作簡單重復,按照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缺乏主動和創新精神,對所編輯的出版物粗制濫造,難以獲得職業發展,極易引發其職業倦怠,職業價值感較低。
“享受型”的編輯將編輯職業不僅視為生存需要,更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傾注自己的內心積極的情感,主動去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將編輯職業視為終生努力從事的事業,并享受工作的樂趣,工作熱情高,愿意在奉獻和服務社會的同時,提升自己,實現社會價值,職業價值感和幸福感高。
“發展型”編輯以社會發展為己任,不斷追求完善自我,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服務社會和自我完善中感受編輯的職業價值和崇高感。有強烈的職業價值感和歸屬感。[6]
以上三種職業狀態反映出了編輯不同的職業價值感,職業價值感不同,對職業所注入的個人情感、興趣和責任也不同,從事職業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觀性和動力性也有很大的差異,編輯的職業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根據阿德勒的社會興趣理論來分析編輯的三種職業狀態(見表)
由此可見,當編輯不僅僅關心個人的生存狀態,而是更多地把自己歸屬于所在的社會共同體中,并在對他人、對社會的合作與貢獻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時,在職業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更強烈,其職業價值感和職業幸福感更高。
當下,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價值感現狀不盡人意。我國出版行業的競爭意識和品牌意識日益強化,高校學報也呈現出爭創學術品牌的發展態勢,很多高校將本校學報視作展示學校學術特點和學術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將打造高品質、有影響力的學術平臺設立為學報發展目標,如躋身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和成為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等。然而,整體上,高校學報學術聲望并未形成與高校發展規模相匹配的優勢,學報編輯職業化建設現狀與高校學報的發展要求并不相適應。高校的評價體系是以學科建設的價值為主導和支配的,對于學報的認同價值普遍較低,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水平往往是通過其專業的學術水平來展示,編輯的勞動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體現。比如,學報編輯的職稱評定實際以研究論文數量論高低,編輯職業貢獻認可度不高;在人事管理上,學報編輯崗往往被劃歸為教輔崗位,學報編輯既有著因老師發論文有求于編輯而產生的優越感,又有著為人作嫁衣的教輔地位的糾結與困惑[7];在職稱聘任上,也缺乏政策惠及。學報編輯的工作價值被忽略,編輯熱衷于學科學術評價中尋求個人的發展方向和成就感,失去了編輯的職業方向感和價值感。
高校學報編輯在高校中的發展困境與職業化發展不足有關。因此,要調整編輯的職業狀態,提升其職業價值感和職業幸福感,鼓勵和激發編輯的社會興趣。
三、提升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價值感的幾點思考
根據阿德勒的社會興趣理論,鼓勵和激發編輯的社會興趣,讓編輯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個人價值實現,與學報的發展和社會貢獻更好地結合,調整職業生存狀態,提高編輯的合作能力和奉獻能力,增強編輯的職業價值感。
(一)強化編輯主體意識,明確職業歸屬
高校學報編輯主體意識的強化,有助于編輯明確職業歸屬,真正將自己歸屬于編輯的職業共同體中,找到編輯對于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意義,增強職業價值感。
在學術制度的支配下,知識成果的公共化除了知識的生產環節,還離不開知識的傳播環節。如果說學者是知識的生產者,那么學術期刊編輯就是知識的傳播者,他們雖同以學術價值為追求目標,但在學術知識的生產鏈中卻各有角色擔當。學術期刊編輯司職學術知識成果的選擇、評價與傳播,正是在這一編輯職業活動中,人類優秀的知識成果才得以進入交流領域,實現知識成果的公共化。在這一過程中,學術期刊編輯所創造的是學術成果的附加值,附加值中融入了學術期刊編輯的勞動,融入了編輯長期的學術專業知識和多重職業能力的積累,最終實現學術成果公共化。“編輯正是憑借自己的職業活動來表達對學術、對社會的關注與理解,來展現編輯的主體意識與職業價值的。”,“編輯就是通過內化了的專業信念、價值觀、行為規范,來表達對職業的社會角色及使命的承擔,來展示專業主義精神……”[8]因此,高校期刊編輯應有不同于學者的職業定位和職業價值,明確這一點,編輯活動便會從編輯的主體的路徑去實現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編輯的職業價值感就增強了。
(二)營造良好的編輯工作環境,激發編輯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可在適當的社會環境下通過鼓勵激發產生出來,并擴展成為合作與奉獻的能力,同時影響個人選擇和對自我動力的主觀評價態度。[4]由此看來,營造良好的編輯工作環境,可以鼓勵激發編輯的社會興趣,解決職業活動中合作與貢獻的矛盾問題。
1.制定長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打造穩定發展平臺。高校學報是編輯發展的職業平臺,只有平臺規劃科學,目標定位準確,發展平穩,編輯才有施展職業才華的用武之地,才能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學報的發展乃至學術文化的發展中去。
2.高校學報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學校的重視,學報主管部門要重視學報的發展和編輯個人職業發展,制定并落實有利于學報長遠發展的扶持政策,在學報干部配備、人員建制編制、職稱評聘、改善工作環境等方面加強建設。重視編輯職業成長,了解編輯個人需求和職業發展意愿,為他們提供職業培訓進修和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使編輯明晰自己在編輯職業中的發展前途,得到合作與奉獻的積極動力。
3.建立健全科學、民主、公正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來規范和調節各種關系,考核和獎勵應盡量考慮周到,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開。讓編輯參與學報的規劃建設,對于學報工作的重大決策和規定,多征求每個編輯的意見,讓編輯有機會與組織團體更好地連接起來,增強編輯的團隊歸屬感,從而激發編輯的工作熱情。
4.以人為本,建立有利于編輯全面發展的寬松工作環境,建立一支和諧、積極、有執行力的高素質編輯團隊,在編輯組織中,尊重和理解和每個編輯的目標實現風格,形成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的工作氛圍,編輯團隊相互理解、促進合作,共同實現學報的發展目標。
5.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溝通是編輯與他人、社會發生親密連接的重要途徑。通過思想、感情和工作經驗的交流,編輯間可以交流信息,互相學習,互相關心,增進了解,贏得支持,在編輯之間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際關系,能增加團隊的凝聚力,為了學報共同的發展目標,團隊精誠合作,在積極的奉獻中提升職業價值感。
注釋:
①阿德勒認為,人類要應付現實環境中的挑戰必須具備合作和奉獻的兩種能力,合作使得人類能夠有效應對當下的各種問題,奉獻則為人類的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將.個體心理學思想譜系與理論建構[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Adler,A.Understandinghumannature[M].New York:Gr?鄄 eenberg,1927:167.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6-345.
[4]顧)英.職業價值概念及結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0,(16).
[5]宮地誠哉,倉內史郎.職業教育[M].河北大學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學教育研究室,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9.
[6]曾學民.試論對編輯職業觀的認識與選擇[J].出版發行研究,2014,(5).
[7]郭榮華.高校學報編輯文化的價值分析與創新路徑[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
[8]蔡虹.學報編輯職業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出版,2010,?穴11?雪下.
?眼責任編輯:李佳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