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厚 周曉玲 劉欣榮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向縱深推進,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分析機械類專業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從課程體系改革、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等方面來優化機械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實現機械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課程體系 應用能力 實踐
引言
縱觀機械制造業近些年來的發展趨勢,傳統的人工操作模式已經被機械自動化所取代,并憑借其高效率、智能化等特點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機械自動化水平的高低體現了科技發展速度的快慢,而科技發展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1]。如何提高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增強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根源在于確立適合現有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對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一些原有的教學方式和思想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機械類專業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在自動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更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要求來找準自己的位置。現有機械教學當中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由于一些經典教材是多年前編寫的,純理論推導的內容占據著主體地位,缺乏生動形象的圖解標注和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視頻,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時更易乏味。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從相對薄弱的水平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發展尤為迅速[2]。現有的教育體系使得學校在與考試相關的理論知識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財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對提高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是極其不利的[3]。相關調查表明,機械類專業的畢業生在打算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工作時,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要求高的企業,學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勝任,要求稍低的企業,學生又覺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同時待遇也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一些實踐性鍛煉,所學的知識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基礎上,沒有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基于以上總結出的問題,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了基于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機械專業綜合課程改革方案。
1.課程體系改革
知識學習的途徑可以簡單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兩種途徑[4]。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獲取間接經驗的過程,而直接經驗則需要通過實踐過程來獲取。牢固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能更好地指導我們從事適應和改造世界的各種實踐活動。如何提高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將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所在。以我校機械工程學院的專業課程為例。在教授CAD/CAE的軟件課程時,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由在一線教學并富有經驗的教師編寫的,這些教程里面包含了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研究生在做實際項目時精心研究出來的成果,針對性強。通過這樣的例子,不僅緊密聯系生產實際,還能夠使得學生在間接學習中獲得直接經驗,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
2.實踐改革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同時也不能忽略實踐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遺忘速度是很快的,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在學完一個課程之后的一年時間內會遺忘所學內容的50%,兩年時間內會遺忘80%,如果加入相關的實踐訓練,遺忘率會大大降低。由此可見,實踐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遺忘率,還能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來彌補純理論學習的不足[5]。
傳統的實驗課內容缺乏新意,鮮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多以驗證性實驗和基本的技能培訓為主,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6]。以我校機械工程學院為例,成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班,提出了“3+1”的培養模式,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學習,最后一年到企業實習實踐。在前三年的學習中,新開設了綜合創新性實驗,學生在掌握基礎實驗課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實驗課來自主完成綜合創新性實驗,且實驗的內容緊密結合企業的生產實踐。在最后一年到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可以將之前所做的實踐在企業進行驗證,與生產實際進行對比。在這樣一種培養模式的引領下,學生的創新性有了顯著的提高,在省部級以上的科技創新獎勵上,“卓越班”的學生獲獎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班級,學生獲得的專利數量和質量也有了質的飛越。
3.加強校企聯合培養
通過與校內驗證性實驗和金工實習相聯系,緊密地與機械行業以及現階段實際的生產需求、生產模式相結合,我校提出了全新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與以往簡單的參觀實習不同,我校充分借助上海市豐富的企業資源,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提出了“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培養方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項目研究為突破口,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企業的生產活動。如我校的車輛工程專業,與上汽集團商用車中心合作,提出了專業碩士聯合培養計劃。一方面學生能充分地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生產實踐,解決了普通教育存在的紙上談兵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借助高校的科研優勢,改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校企聯合培養既能有效地節約企業崗前培訓的成本,又能使學生很快地適應企業發展,真可謂是雙贏典范。
校企聯合培養的優勢表現為以下幾點:
(1)加強了實踐能力培養
在企業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生產設備,體驗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對于生產工藝選擇、質量控制都會有很深入的了解,明確自己需要著重研究的方向,并通過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企業可以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選擇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擇優簽訂就業協議。學生通過實踐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適應了今后的工作環境,提升了就業率。
(2)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充分參與到實際的產品項目研究,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產品設計制造中,不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4.總結
綜上所述,專業課程改革在當今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我校結合實際發展狀況進行了相關的專業改革,在實驗課的學習和“卓越班”的培養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于學校而言,改變傳統的模式,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指導理論,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才能使學生熟練靈活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因此,通過課程改革、實踐改革、校企聯合培養,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生產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式人才,為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不懈地努力。
感謝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N14304101)的資助。
【參考文獻】
[1]趙建鵬,周永行.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的要點[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08):6-7.
[2]曾素林.論實踐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方雙蓮,李小力.高校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14):327.
[4]周曉玲,錢煒,范曾等.論機械類專業虛擬樣機技術課程設置[J].2008,30(4):75-77.
[5]周曉玲,汪中厚,徐名聰.機械系統集成實驗教學方法的構思與實踐[J].2011,33(1):72-75.
[6]劉靜,周曉玲,汪中厚.淺談工程力學教學中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2013,35(2):177-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