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而實踐課程化是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有效手段。從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必要性、理論依據等方面,分析社會實踐課程化,并提出實施實踐課程化的方案。
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建設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學生“要堅持學以致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在社會的大學校里,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逐漸引起重視,并被作為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規范化、長效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一、建設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1.深入推進社會實踐課程化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在闡述“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時,首先要求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文件指出社會實踐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宣部等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出:大學生要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會實踐課程化是深化社會實踐的必然趨勢
16號文件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如北京科技大學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設為必修課,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課程的組織領導、實踐內容、實踐方式、時間要求與學分計算、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其他高校也通過專題講座、交流報告等形式開展了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的相關探索。社會實踐課程化已經成為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規范深入開展的必要途徑,是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重要手段。
3.課程體系具有主題突出、參與普遍、層次分明、內容系統、管理規范的特點優勢
課程體系能夠促進實踐育人資源的整合利用,形成第二課堂育人體系的集約化發展。首先,通過實踐課程體系可以加強對價值觀的引導,能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和地位。其次,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可以改變過去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無序狀態,在堅持原有的靈活性、多樣性的優勢基礎之上,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同時,大學生實踐課程體系可以構建一個從客觀上衡量大學生實踐成效的標尺,從而增強其在素質發展方面的自覺性。最后,實踐課程體系可以促使第一課堂的教學在基層中有效的延伸和補充,實現兩個課堂的對接,推動學校育人系統的整體優化。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理論構建
1.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理論根據
英國科學家、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1958年提出了隱性知識理論,認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前者具有規范化、系統化的特點,可以書面的形式表述出來,并能夠通過不同的轉化機制適用于實踐。而后者則恰恰相反,是深植于個體及其心智模式、難以編碼及溝通的知識,具有高度個人化、難以規范化的特點。隱性知識理論為實踐課程教育開辟了新的視角。我國高校應注重創造有利于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隱性知識生成、轉移和共享的環境和條件。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強化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構建以素質能力提升為導向和標志的大學第二課堂體系。
2.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開展的優勢
大學生社會實踐以課程化的形式開展工作,具有的優勢有以下幾點:(1)組織優勢。各高校共青團從校團委到分團委再到團支部的組織構架,覆蓋面廣泛,組織結構嚴密有序,這對更好地聯系學生、滿足學生現實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資源優勢。各高校具有專業知識雄厚的人文社科類老師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團干部,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設計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實現知識與經驗的良好結合。(3)陣地優勢。高??梢岳蒙鐣嵺`基地、地方政府需求、寒暑假實踐活動立項等陣地優勢,為青年學生拓展素質提供陣地和平臺,全面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用課程化的形式打造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方案
1.建立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領導小組
建設專門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學校主要領導掛帥,成員由團委、教務處、學生處、財務處負責人組成。下設計劃、實施、考核領導小組,采取點面結合、以面為主、以點促面、共受教育的形式推動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學校及院系每年撥出專項經費,支持社會實踐課程建設和教改內容。課程結束后,定期組織考核,進行總結評比表彰,擴大和深化社會實踐成果的受益面。
2.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
以專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輔導員)為主擔任骨干教師,負責實施社會實踐課程和對學生的考核,并帶領社會實踐小分隊,具體指導學生社會實踐。邀請專業教師擔任導師,提供專業的理論指導和科學方法。在社會實踐整個課程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還可聘請實踐基地的干部和群眾擔任校外輔導員,共同實施課程計劃。同時,對指導教師要明確崗位責任,并加以考核。
3.注重結構設計、細化培養方案,建設社會實踐精品化課程
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應因材施教,注重結構設計,細化培養方案,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課程。必修課中應包括大學生實踐的基本概論、實踐的科學方法、禮儀溝通技能、安全教育等;主題選修課,包括如調研類、支教類、企業走訪類、政策宣講類。同時課程設計要具有層次性、針對性,確保實踐成員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保持連續性和漸進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4.社會實踐課程的質量監控
加強質量監控是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必要環節。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監控系統應具有3個特點:(1)開放性。質量監控要涉及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等不同指標,使之成為一個開放性的整體。(2)主體性。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學生,監控的目標要跳出具體學科和具體年級的局限,側重考察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整體應用能力,(3)現實性。監控內容不僅僅是理論課程的成績,還應包括學校社會實踐教育的情況、政府社會的實踐環境、家庭教育背景等。
5.社會實踐課程的反饋與調整
根據前文中“成績考核”的具體內容,借助“課程管理”信息交流平臺,加入學生評教、學生實踐感受、實踐地反饋等內容,采用學生自評與互評、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對社會實踐課程進行及時的改進與調整,使得社會實踐課程更好地開展,并獲得良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曦,石新明,潘小儷.“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建設的探索 [J ].中國大學教學,2008,(10):44-47.
[2 ]吉喆.隱形知識研究文獻綜述 [J ].價值工程,20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