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蓉
預習對于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可以讓學生對初學知識有一個熟識度,有思考問題和鉆研教材的空間;讓學困生有掌握基礎、提升能力的時間。
一、了解作者背景,激發閱讀興趣
“預習”中所涉及的知識比較廣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詩詞常識以及課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內容。這些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讓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內容摘抄一點,并熟記于心。不在乎多少,僅憑興趣。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完成預習任務。
二、指導預習方法,提高預習水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結合教材,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有效地指導預習過程,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使學生養成自我閱讀的良好習慣。
1.讀
(1)讀通課文。“預習”中經常提出: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指導他們注意隨手畫出文中的生字
詞,把課文讀通順,而后整體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2)帶著問題讀書。“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能啟迪思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預習”中有這樣的問題:“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樣了?”帶著問題,學生邊讀邊思,問題解決了,課文內容也就理解了。(3)精妙處多讀。文章寫得精彩的段落、章節,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講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文筆優美,意境開闊。“預習”中提出:“預習課文,想想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預習時,這一段可讓學生反復朗讀,想象草原的美景,直至成誦。
2.畫
(1)畫段兒,用筆在課文每個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序號。(2)畫圈兒,對照課后生字表中需要“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畫出,做到會讀會寫、會組詞造句。(3)畫需認字兒,對照課后要求“會認”的生字在課文中畫出。(4)畫疑難處,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邊畫出。(5)畫好詞句兒,再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些妙詞佳句用波浪線“~~”畫出。
3.思
在邊讀邊畫的同時,一定要用心思考。從字里行間尋找自己的答案,提出疑問。
長此以往,將預習內化成一種自覺行為,將為自己的學習減輕很大的負擔,感覺到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參考文獻:
高霖.淺談讓學生學會學習[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