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治療子宮肌瘤60例療效觀察
馬加蘭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277514)
【關鍵詞】子宮肌瘤;米非司酮;莪術消瘤方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周期縮短或不規則出血。子宮肌瘤分為肌壁間肌瘤,占總數55%~70%;漿膜下肌瘤,占總數20%~30%;黏膜下肌瘤,占總數10%~15%。子宮肌瘤屬中醫“癥瘕”范疇,好發于30~50歲。筆者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治療子宮肌瘤中醫辨證屬于氣滯血瘀者60例,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均西醫確診為子宮肌瘤,中醫辨證屬于氣滯血瘀證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60例,對照組(小劑量米非司酮)60例。治療組年齡最小25歲,最大53歲,平均38.8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9年,平均4年2個月。對照組年齡最小24歲,最大51歲,平均37.5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0年,平均4年3個月。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1]。癥狀: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包塊,白帶增多,壓迫癥狀如尿急、尿頻,下腹墜脹,腰酸背痛等。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表面單個或多個不規則結節狀突起。腹部超聲檢查:子宮輪廓變形、增大,實質性腫塊波,可探及單個或多個中強回聲光團且包膜尚清晰。②中醫氣滯血瘀型辨證標準[2]。主癥:下腹部結塊。次癥:小腹脹痛或刺痛;月經先后不定、經血量多黏稠有塊;經行難凈;經色紫黯;下腹墜脹;乳房脹痛;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弦澀。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米非司酮5 mg,睡前冷開水吞服,每日1次,從月經周期第1 d開始,連服3個月。
治療組口服米非司酮5 mg,服藥方法同對照組;莪術消瘤方(莪術10 g,三棱10 g,川芎10 g,丹參30 g,香附10 g,木香10 g,牡蠣20 g,鱉甲15 g,海藻10 g,夏枯草20 g,桂枝9 g。選用北京康仁堂顆粒劑)每日1劑。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根據衛生部1997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3],觀察臨床癥狀及超聲檢查肌瘤改變情況。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超聲檢查及婦科檢查發現肌瘤完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超聲檢查及婦科檢查發現肌瘤瘤體縮小1/2;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超聲檢查及婦科檢查發現瘤體縮小不足1/3;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超聲檢查及婦科檢查發現肌瘤瘤體無變化。
兩組臨床總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討論
根據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結果證明,子宮肌瘤是一種依賴于雌激素生長的腫瘤,臨床常見于育齡婦女,尤其是在高雌激素環境中,如妊娠、外源性高雌激素等情況下生長明顯,而絕經后肌瘤逐漸縮小。子宮肌瘤患者又常伴卵巢充血、脹大、子宮內膜增長過長,揭示這與過多雌激素刺激有關。子宮肌瘤的發病與內分泌失調有相當的關系,應用外源性激素后子宮肌瘤增大,抑制或降低性激素水平可防止肌瘤生長,縮小肌瘤及改善臨床癥狀。西醫學治療本病一度以手術切除為首選。但是近年發現子宮具有內分泌功能,切除子宮易引起冠心病、骨質疏松癥、更年期綜合征的出現,所以非手術療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近年來西醫常以孕激素拮抗劑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可使子宮肌瘤明顯縮小。但是,單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可出現多種副作用。
為了防止單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副作用,提高臨床療效,近年來筆者臨床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治療子宮肌瘤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者,并與單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組進行對照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76.7%,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治療子宮肌瘤中醫辨證屬于氣滯血瘀者具有協同作用,未見不良反應。
中醫學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癥瘕”范疇,其發病機制為情志抑郁、飲食內傷、感受外邪,氣機不調、臟腑不合、正氣日衰導致氣滯血瘀,久則積塊為癥而為病。治宜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筆者臨床常用自擬莪術消瘤方治療。方中莪術、三棱、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香附、木香、牡蠣、鱉甲行氣導滯、軟堅散結;海藻、夏枯草、桂枝化痰飲、通經脈。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能促進肌瘤中血流狀態,影響成纖維細胞的代謝過程,從而調整了結締組織的代謝,最終達到消瘤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華克勤,豐有吉.實用婦產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46-550.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11-3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
收稿日期(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