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
芻議起跑線教育問題
——基于兒童心理
徐敏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摘要: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導致中國社會起跑線教育現象愈演愈烈,起跑線教育中的兒童無不身心俱疲。對這一教育現象應從理論因素、教育環境、學習評價及社會文化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將社會現實與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相結合,思考起跑線教育的應然轉向,使得早期教育能真正做到尊重兒童天性,關注學生成長。
關鍵詞:起跑線教育;兒童心理;自然教育

一起跑線教育
(一)含義
談到起跑線教育,必須將它與時下熱門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緊密聯系起來,這句口號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
從簡單意義上說,起跑線教育可以理解為早期教育,至于哪才是教育起跑線,何時開始才算得上起跑線教育,在大多數中國家長的眼里,當然越早進行越好。在一個中國家長育兒方式的調查研究中,43%的家長表示從十月懷胎開始自己的孩子就已經踏上了教育起跑線,25%的家長表示教育起跑線在0—3歲,66%的家長認為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32%的家長表示孩子一歲半時應開始學識字,60%的家長會在孩子三歲前教孩子學外語[2]。這些數據無疑表明一點:起跑線教育在中國深得家長信奉,當孩子一踏上起跑線,就立即對其實施教育,唯恐落于人后。
(二)原因及表現
1.理論因素。奧地利生物學家洛倫茲發現了著名的“關鍵期理論”,認為關鍵期是指最容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時期,若在關鍵期錯失了學習的機會,今后將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甚至永遠無法彌補。在該理論下,6歲前被視為兒童成長關鍵期,尤其要注重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相應知識技能的獲取。除此之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都表現出了兒童在早期應當接受教育,這些均為起跑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但在現實中,關鍵期理論被過分夸大,甚至“神化”,導致整個社會病態似地緊抓兒童關鍵期,讓其在該階段不斷獲取“養料”,從而“茁壯成長”。但實際情況更多地體現為超前教育、過度學習。對起跑線教育的過度投入或許正由于觀念中關鍵期的不可挽回性[3],可關鍵期真不可挽回,那又如何解釋“大器晚成”或其反面的“江郎才盡”呢?目前心理學界已經證實,兒童的早期經驗與教育的消極面并非不可逆,終身教育理念也體現了這一點。
2.教育環境。在我國整個教育環境下,唯分數是從的應試教育依舊大行其道。家長、學校、社會為了保證孩子順利進入大學,甚至是名牌大學,無不在其課程學習上卯足功夫。數學不好,奧賽班接二連三地上;英語課程,三歲便開始要求孩子補習。那么,孩子趕在他人之前學了很多東西,就真的有效么?一味地將考試知識當成教育的標記,帶來的只會是死腦筋以及好奇心、判斷力和把握復雜情境能力的滅亡。
在應試教育壓力之下,一貫提倡的合作與競爭,卻只剩下競爭的肉體,過分看重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忽視了興趣對學生終生發展的價值。家長只會關注擇校與考試競爭對學生的客觀要求,不去在意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為了獲得明天的勝利,今天就必須下足苦力,從起點處開始準備,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為優于他人而筑好堡壘成為了家長們的外部動機,同時也為了使自己在同伴中獲得一種優越感,不斷刺激孩子學習、拿高分,因此,學生成了起跑線教育中的傀儡,缺失自在、自主、自由。
3.學習評價。應試教育決定了教育評價機制只會是“單向度教育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因此家長和教師只需要關注考試成績,輸贏的劃分標準在于知識與技能、分數與升學率、重點與非重點學校之分,沒有人關心教育的本體價值,也不在意學生在重壓下的心理承受力。
其實,在起跑線教育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生知識儲備會有所提升,但是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某學生在起跑線教育中提前獲取了相關知識,當學校教師在授課時,他便不再認真聽講,覺得這個知識點已掌握好,其他沒學過的同學反而專心致志,并在教師指導下觸類旁通,考試成績并不比接受過起跑線教育的學生差。同時起跑線教育給學生帶來的成績和暫時性優越感會在進一步的成熟過程中很快被消解掉。
通過成績對學習進行評價并非不可取,但要關注到具體情境,關注到學生在學習行為結束后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確切的觀念,并達到相對持久的狀態。
4.社會文化。社會文化因素對于起跑線教育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在功利性取向的誘導下,教育成為了求利機器。
首先是個人為了滿足自身追求功利的需要,產生了學習動機,企圖通過學習的工具價值給自己帶來實惠,如體面的工作、物質上的收益。在起跑線教育中,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還未意識到功利主義價值觀,因而家長們“代替”了他們的孩子,用他們的意識支配孩子追求功利。
其次從社會角度而言,起跑線教育已然成為商業炒作的廣告、市場運作的手段。眾多商家看準這一商機,關注到家長們急功近利的心理,興辦各種興趣班、培訓班。
起跑線教育的原始目的在于彌補學生在學習具體學科方面的不足或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興趣愛好,從而在學習初始階段擁有良好表現,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已經演化為各種極富功利色彩、壓制兒童天性的早期教育方案,對學生發展的內部規律和思維水平造成嚴重危害,扭曲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價值理性。
二兒童心理特點
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起跑線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從心理出發,才能使教學更具針對性且富于成效。
(一)個體的獨特性
一方面在于兒童作為整體與成人整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兒童無論在認知、情感還是意識諸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們有著自己觀察、了解、思考社會的獨特視角。比如東西將要從桌子上掉下來,兒童會認為是東西不想待在桌子上了。再比如在語言表達上,兒童發火時會很生動地說:“我要噴火了”。
另一方面是兒童個體之間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造物主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個兒童的身體特征、精神特征、個體行為習慣千差萬別。兒童發展中共性和個性并存,兒童有一些特點與共性相一致,然而有一些特點在發展速度上會超前或滯后于共性,因而他們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十分鮮明。
(二)認知的補償性[4]
認知結構是指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存在于頭腦中全部觀念的內容和組織。兒童的認知潛力是無限的,他們認知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富于想象,認知結構也并非一成不變,適當有效的教育可以改變并完善兒童的認知結構,從而建構其合理的認知體系。心理學研究證實了兒童的認知結構具有補償性,某一方面的不足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彌補。這一研究結果也是對關鍵期理論的反叛,它讓家長們意識到關鍵期并非擁有超乎想象的重要性,也無須對其心生敬畏。
(三)情感的開放性
兒童在情感上表現出開放性或吸引性,渴望在與同伴的社會交往中獲得關注、喜愛。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開放性的情感是習得的,主要來自于社會與家庭教育環境的支持。幾乎每一個兒童都能夠順利地適應任何一種模式的社會化,其情感的開放性使他們能很快地融入當地認同的社會環境里。年齡越小的兒童,他們在順應的過程中產生的困難和隔閡越少,通過開放、吸引形成個性心理特征,使自身具備一定個性意識傾向性。但需強調的是,這個開放過程中教育依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非任由兒童發展。
(四)意志的自由性
“人本自由”的命題最初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行為的主人,有權追求理想實現人生目的,自然也包括兒童。自由被認為是人們在私人和公共領域中自主地思考和采取行動的一種權利或狀態,屬于人的類本性。盧梭也將人的自由問題作為其教育的最高目的,“不自由,毋寧死”[5]。
對于兒童期的自由而言,兒童在三歲左右開始出現“事事都要自己干”的意志,想要從家長的束縛中逃離,爭取自由行動,這是兒童意志發展的重要標志,那么教育就應當循著兒童意志發展的足跡來進行。
三起跑線教育的應然轉向
(一)辯證看待輸贏
在我國應試教育大背景下,輸與贏都是很敏感的字眼,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理促使他們逼迫孩子追求“贏”,且過分強調競爭,甚至導致孩子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然而現今社會多元化趨勢日益顯著,對輸和贏的劃分并沒有統一標準。舉例而言,若以官階高、事業成功為贏的標準,但不將健康、壽命和人際關系等因素考慮進去,那么“官高業未成”以及“無官業大成”孰輸孰贏?
再之,每一個孩子的人生起點不同,無論表現在遺傳還是社會環境上,他們本就不在同一道起跑線上,又有何輸贏可言?因此,我們須更多地關注兒童的個性發展,了解孩子獨特的起跑線,發掘他們的潛力和優勢之處。
(二)尊重兒童天性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消極教育思想,認為兒童教育應順應天性,效法自然,教育的影響須與兒童的自然發展相一致。兒童生性善良而自由,任何外力強加的教育只會改變兒童的本性、毀滅兒童的純真[6],因此,當在起跑線教育中向兒童灌輸超前知識時,他們會感到自身能力與欲望的不相稱,從而極易對學習感到痛苦、厭惡。
盧梭反對以任何形式對兒童施加的壓力,甚至用襁褓等對兒童身體進行長時間捆綁,也被認為妨礙兒童自由,戕害兒童身體,并影響性格。相反,始終按照自然的步驟進行教育,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的例子不勝其數,大多數成功的早教,并非有心栽花,反而是無心插柳的不期回報。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這是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闡述的種樹的道理:樹木移栽時要像養育子女一樣精心細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把它丟棄一樣,這樣,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可以不受破壞,樹木就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長[7]。在今天看來,這與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觀念不謀而合。
(三)注重情感教育
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提出了人生境界學說,人的靈魂從植物靈魂到動物靈魂最后才是人的靈魂,相對應地,人類發展進程為“軀體—情感意志—理性靈魂”,起跑線教育應當遵循這一規律,在兒童時期,將教育注意力集中于身體力量及情感的培養,即“軀體—情感意志”。當身體素質達到一定程度時,運用體力的智慧也會隨之發展起來,而所有進入人的理性的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因而在進行理性教育前感官的培養是完全必要的。盧梭認為在孩子還未達到接受理性教育最佳狀態之前對其進行理性教育,只會成為孩子體力的枷鎖,再沒有比那些受過許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
起跑線教育從一開始便關注理性靈魂的訓練,企圖硬塞知識。通過與歐美教育相比較,中國教育模式是以“認知為本”,更多依據赫爾巴特的“三中心”,而歐美教育模式以“活動為本”,基于杜威的“三中心”,教育體系呈現的是:中國從“軀體—情感意志”開始的,歐美從“心”開始,結果導致中國孩子“贏在起點,輸在終點”,而美國孩子“輸在起點,贏在終點”[8]。因而起跑線教育需更多地培養情感意志,以情感來完善理性,以熱情飽滿的心態面對社會以及能夠適應復雜社會關系、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矛盾。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往往智力因素并非起決定性作用,學習效果的好壞也并不在于局部智力的優劣,恰恰非智力因素或整體情商的特點,導致學生成功與否[9]。
(四)關注成長需要
起跑線教育關注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然而兒童成長是長期性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是特定智能的敏感期,因此并不是說兒童早期就比其他年齡階段更重要,甚至可以說在十八歲前的兒童成長期內,每一時期都同樣重要,要對每個階段的需要進行深刻解讀,據此安排教學計劃。所以教育關注點應延伸,延伸后可以發現超前教育是沒有必要的,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也剝奪了兒童享受美好童年的權利,甚至帶來長久的痛苦。正如盧梭所言,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遠遠不如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孩子聰明[10]。
起跑線教育之所以被大肆追捧,在于其耦合了家長們審視生命成長的焦慮心態,只關注到了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視了教育真正目的在于實現個體成長[11]。所以,我們要切實關注兒童真正的成長需要,關注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從而有效減少與避免來自我們主觀意志的外在干預,讓他們的發展訴求得到充分滿足,在簡單而豐富的教育環境中自由、自主、健康、幸福地成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解放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去玩;解放孩子們的腳,讓他們到處去跑;解放孩子們的腦,讓他們自由去想;解放孩子們的嘴,讓他們隨意去唱去說。盧梭也提出: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和科學的興趣,而且如果這種興趣發展良好,就可以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因而要讓兒童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起跑線教育本身并非一件壞事,它能對學校教育進行適當補償,但或許如盧梭而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變壞了”[12]。如今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與寄托,我們要順應他們的成長節奏,而非讓他們每天睜開雙眼就是“我要贏、我要快”。我們無需急迫追尋成功,要堅信“只要蝸牛能爬到山頂,與雄鷹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沿途的風景或許遠比目的地更令人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連文星,連玥.芻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謊言實質和蠱惑模式[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2][3]王華.關于教育起跑線問題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
[4]覃壯才.開放的兒童及其敵人——兒童心理特點及常見教育誤區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0,(5).
[5][6][10][12]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張文鳳.從“看見”孩子到“發現”孩子[J].中小學管理,2014,(10).
[8]黃曉星.中國的孩子全部輸在起跑線上[J].中國農村教育,2011,(11).
[9]周中梁.針對兒童心理特點 提高兒童智力水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11]何聲清. 靜待花開:早期教育的應然轉向——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起[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11).
(責任編校:余中華)
On the Educational Starting Line Problem Based on Children’s Psychology
XU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The famous word “Do not let your children lose on the starting line” touch enormous parents’hearts, inducing a drastic social phenomenon about the starting lin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children are all exhauste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this situation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factors, education environment,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we should combine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ink of the right changes of starting line of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our early education truly respect children’s na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growth.
Key Words:starting line of education; children’s psychology; natural education
作者簡介:徐敏(1992— ),女,江蘇淮安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收稿日期:2015-05-26
中圖分類號:G6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4-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