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娟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創新思維能力;想象力;情
境;科技活動;一題多解;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115—01
新《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化學的課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新課標指導下,以高中化學課改為契機,化學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發掘和培養。
一、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入手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化學課堂上,發現和發掘學生的自由想象潛能,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積極引導其異想天開的想象力是特別重要的。發揮想象力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對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有其消極作用。在化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講“氯氣的漂白作用”時,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可能會聯想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如漂白劑是否可以漂白染料?除了能夠漂白紙張以外,能否漂白金屬呢?在講到“硬水的軟化”時,想到家中的水壺為什么易起水垢,工廠的鍋爐為什么會發生爆炸等。由此及彼,通過聯想,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
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催化劑,教材這樣下定義:催化劑是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筆者設定如下的情境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催化劑是否參與了化學反應?“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是指加快反應速率還是減慢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不變是指始終不變還是指反應過程中也可以改變?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總結,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從開展科技活動入手
創新活動的基礎是科技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化學教師必須想方設法開展科技活動,沒有條件必須創造條件。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比如,開展化學知識畫報的編輯活動,教師要和同學們一起設計畫報的版塊內容,如“班級化學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欄目,可以請同學們對班級里有趣的實驗進行記錄,對在化學探究活動中作出創新的同學進行表揚。還可以定時地組織一些化學實驗競賽活動,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創新能力的舞臺,通過科技活動讓學生明確創新意識是受到教師、學校的認可與尊重的,有創新意識的實驗成果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四、從“一題多解”入手
心理學認為,“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一題多解”所使用的化學知識是多維的,“一題多解”的訓練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使思維靈活、認知深刻。例如,鑒別Na2CO3,NaCl,NaBr,KI要求學生根據四種物質的特性設計不同方案。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理清各知識點的關聯,精選質量好的習題來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從而拓寬學生思路,克服思維的單向性和平面性,促進思維的遷移。比如實驗室制Cl2時,提出以下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反應中濃鹽酸體現了什么性質?可否用濃鹽酸與實驗室制O2的殘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純凈、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備為例總結出氣體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如何鑒別鹽酸和氯水?“一題多變”可以拓寬學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思維和智力得到升華。
五、從開展實驗教學入手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由直觀現象上升到抽象思維。例如,在鈉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先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學生觀察到鈉浮在水面上,四處游動,并發出響聲,火焰呈黃色的,由此啟發學生思考反應本質。設問:鈉可否從CuSO4溶液中置換出Cu?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得到的并非是銅,而是Cu(OH)2沉淀。新舊知識的尖銳矛盾擺在學生面前,誘發學生去思考探索,學生的發散思維也由此展開,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通過判斷推理獲得真知:Na先與水反應生成NaOH,NaOH再與CuSO4反應生成Cu(OH)2而不是置換出銅。
六、運用多媒體技術
利用多媒體教學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過去,在講“分子和原子”這一節時,學生對于用分子、原子理念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這一問題感到疑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了Flash動畫,生動地展示了這一本質。在講“愛護水資源”這一節時,我在網上下載了一些有關水資源受到污染的視頻,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水資源現狀。很多學生看了這些視頻后,都紛紛地提出了如何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高中化學教師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設計構思,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