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峰?王銀洲
摘 要: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有利于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共同發展。目前,結合筆者學院開展校企合作以來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經過調查研究,將問題整理分類,從如何更好促進學生就業的角度淺談如何優化校企合作的體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體制建設
一、學生就業對高職院校的要求
剛入學的大學生很容易混淆專業和職業的區別,因此,高校在開學初期就應該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指導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有一個正確的規劃。但從現狀來看,在大學期間,大學生接觸企業較少,對企業崗位不了解,導致對自己的發展規劃不明確,直接影響學生自己的就業心態及就業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的職業培養基地,應該加快教育體制的改革,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拓寬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的能力。
其次,加強開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指導和咨詢服務工作,啟發學生對職業品德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處理沖突等多方面的能力,最好開展一些更實用的職業生涯心理指導課,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們能快速常融入社會的大群體,少走彎路。同時,可以讓一些成功的從業人士進行現場指導,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感染他們。這是學校開展就業指導和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基礎。
第三,實行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結合的校企合作體制。這種模式以企業實踐培訓為主,以高職院校的理論教學為輔,大學生以學徒身份接受企業的實踐培訓,同時,還要進入學校學習文化知識。教師由企業的實訓教師和學校的理論教師組成,教學內容、課程安排由雙方共同商定,培訓經費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企業還為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生活費用。這種合作方式最典型的是德國的“雙元制”,企業為一元,學校為另一元。這種合作方式目標明確,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完全符合市場需求,學生的學習是為了適應并勝任將來在企業的工作。這樣就縮小了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偏差,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就業問題。
二、當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辦學理念存在不足
主要表現形式有兩種形式:一是對校企合作的誤解,認為把學生送到企業就是校企合作,根本不去考慮學生所學的專業是否對口以及學生是否喜歡所實習的專業。二是把工學結合當做學生的“見習”期,授課形式依然是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
2.高職院校本身的不足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專業設置不合理,使學生畢業時,部分學生達不到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二是教學內容安排和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是實訓基本條件、實訓場地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基本的技能訓練;四是“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缺乏真正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來指導學生。讓學校更多的教師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是推進校企合作的重中之重。
3.企業積極性不高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學生不具備頂崗實習的能力,部分企業只能把學生當作了廉價的勞動力。二是企業出于對自身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
三、優化校企合作體制的措施
1.牢固樹立校企合作理念
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校企合作在培養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校企合作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內在需求,高職院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讓企業深入整個教學過程。高職院校應該把合作企業的發展看作自己的事情來關注,要引導企業從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2.優化課程設置
學校應該從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為出發點,把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和課程安排有效地結合起來,讓企業參與到學校教學、管理和決策中來,促進于雙方共同發展和進步。
3.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挑選一批在本專業(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讓他們真正成為大學生人生中的良師益友,讓大學生更明確將來的職業定位。首先要重視學歷、職稱、實踐本領和研發能力的培養。其次從企業聘請高技術人才為學生上課,讓學生了解企業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再次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共同開展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與技術服務,做到以科技服務密切校企關系。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徐建平.與成長型企業深度合作拓寬高等職業教育新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8(2).
[3]陳德清,劉安華,邱遠.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27).
(作者單位:許昌電氣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