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士樓
內容摘要:語文教師應遵循新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打造和諧高效課堂。教師可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構設適宜的情境以觸發學生原生的情感;創設學習機遇以綻放學生思維的“火花”;采用賞識的態度以挖掘學生潛在的能量。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和諧課堂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今天,要減輕學生的負擔,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教學氛圍與效益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是教與學的協同活動,具有雙邊性,沒有學生積極的認識活動,教學效益肯定不會提高。因此,創設和諧、愉悅、充滿求知欲的課堂教學氛圍,無疑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重要環節。那么,如何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激勵學生學習?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從幾種教學策略中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轉變思想觀念,大膽改革創新,推動和發展新課標下真正的語文教學。經過一番思考和探索,我決定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語文課堂評價機制。這一機制的創建能激發學生興趣,解決教學中困惑師生的問題。
1.構建師生互評的課堂機制
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方式及其效果,學生會有清楚的感知。如果我們讓學生來評價教師這一堂課,就可促進教師反思,推動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和行為的調整。而一堂課學生的興趣、參與度及其學習成效,教師也一定明察秋毫。教師評價了學生,也同樣會推動學生思想動態的變化,促使學生學習更用心、更勤奮。
2.構建師生作業互評機制
適當量的當堂訓練能實現知識的遷移,課堂學習效率才會高。學以致用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在訓練中提高的還有我們著力培養的語文素養。因此,對語文作業,建立師生互評機制也是很有必要的。作業是否緊扣教學的內容,能否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素質?學生練后便知。一旦學生從語文作業的角度對教師進行了一番評價,可有兩個方面的促進作用:一是對教師的促進作用。教師會不斷思考,精心選擇作業形式;二是對學生的提升作用。學生評價后,教師調整改進的內容,應該是最適合學生的,也最能體現學生的要求。互評機制有利于規范師生課堂教學行為,對構建高效和諧的課堂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構設適宜的情境以觸發學生原生的情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網絡等媒介中一些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或多或少產生了影響,但他們心靈深處情感是純真樸素的,是未被污染的“原生態”。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極力呼喚、鼓勵學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傾注豐富的感情,以引起學生情緒的波瀾,喚起學生情感深處的真善美,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讓課堂成為陶冶人性閃現人情美的精致舞臺,這不正是一個語文教師構建和諧語文課堂的最高追求嗎?
那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觸發學生的情感神經呢?
首先,引入情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境界,感知作品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善于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入文本意境之中,并引導其感悟、發現。如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我首先讓學生閉目聽筆者低沉的情感朗誦,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傷感無奈的境界,展現清冷月夜大文豪孤閑失意的畫面;再向學生介紹蘇東坡寫作此文的背景資料: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四個多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和流放差不多。而原來交游的朋友也唯恐避之不及。此時蘇軾深感無用武之地,這一時期的作品,如《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大多表現了曠達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文就是蘇軾在被貶謫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充滿基調的朗誦和細致的背景介紹,學生能夠了解一代文豪在此文中賦予的情感,并為他不幸遭遇感傷凄情,涌動起對當時昏庸朝廷的憤慨和對世俗冷漠人情的鄙視。這樣,學生在讀文時,定會走進蘇軾描繪的凄冷月夜,感悟他閑適心態下宦途失意的苦悶愁情。其實,語文課采用“以情動人”的方法,定會激發了學生的情緒,熏陶了學生的情感,使之感受到學習課文是一種人性人情的熏陶和感染。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的學習沖動,不正是和諧課堂的最好詮釋嗎?
其次,感染其情。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深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比如教學《背影》一文,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對母親較有感情,難以體悟課文里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訴說自己對于父親的不滿看法,然后和學生講述了我的父親疼愛我的小故事,并告訴學生,在我的眼中,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偉大的父親。這個煽情的教學程式很快激發了學生愛自己父親的情愫,他們在心底挖掘父愛的閃光點,明白父愛是深沉的,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我借勢引導學生敘說他們的父親愛護子女的感人片段,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和領會。這樣的課堂既讓學生理解了文本,也純凈了他們的心靈,取得了“文道結合”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學習機遇以綻放學生思維的“火花”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來,鼓勵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積極創設課堂討論等活動,鍛煉學生課堂思維表達的能力;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與同伴合作探究學習,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使學生在和諧的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樂趣和自信。教師可以采取辯論會、演講會、講故事、課文劇本演示等活動形式作為策略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欲望。如讓學生課堂表演《<威尼斯商人>節選》片斷,學生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人物語言表達得暢快流利,把故事情節牢記于心。這樣的課堂是和諧的,它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們在活動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在積累豐富知識的同時,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四.采用賞識的態度以挖掘學生潛在的能量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賞識的需要,每個人仿佛都是為了受賞識而生存。如果我們能用心理效應策略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就會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想取得效果,我們教師應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尋找學生點滴的閃光點,用賞識的語言進行激勵評價,使他們的心靈在教師的賞識中得以舒展,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自信。毋庸置疑,有一些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差,但我們不能以牢騷滿腹的態度對待學生,這樣會導致學生朝著更糟糕的境地發展。其實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內在潛力,就看我們教師善不善于挖掘。當然學生的學習潛能是不一樣的,有的比較全面,有的只在某一方面特別出色。如果我們能發掘其出色的方面,就能促進學生其它方面的變化,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內心深處贊賞,欣賞每一位學生,與之建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每個學生有展示自我的舞臺,從而在學習中獲得一種自我的滿足和成功感,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著理解、信任、友愛、尊重和鼓勵。
總之,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互動過程,而創設和諧課堂教學氛圍是根本。只要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創新,大膽實踐,不斷積累和掌握創建和諧課堂的教學策略,就會提高語文課堂效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打造和諧高效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西安豐鎮中心初中)endprint